
“青纱帐” 里的玉米正处灌浆关键期,连续降雨却给烟台牟平区的秋粮生产泼了盆 “冷水”—— 部分地块积水漫根,根系缺氧、病虫害隐患陡增。危急时刻,牟平区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化身 “田医生”,踏着泥泞深入田间 “出诊”,量身定制排涝、防衰、防虫方案,用专业指导为 250 多亩玉米筑牢抗灾保产防线,守护即将到手的丰收。
玉米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 “最后一公里”,此时土壤过湿易导致根系腐烂、灌浆停滞,一场及时雨能解渴,连续降雨却可能变成 “减产祸”。牟平农技人员的精准干预,正是把 “灾害风险” 转化为 “稳产底气” 的关键。
一、紧急 “问诊”:踏泥入田,摸清玉米 “病情”
在武宁街道从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250 多亩夏玉米正处于灌浆至成熟的临界阶段,雨后的田埂满是泥泞,农技人员深一脚浅一脚穿梭其间,弯腰查看每株玉米的 “状态”:根系是否发黑、籽粒灌浆是否饱满、叶片有无发黄迹象,还特意拨开土壤检查积水深度。
“地面积水没及时排,根系容易缺氧,后期不仅难机收,产量可能降两成!” 合作社负责人丛永军指着积水处发愁。农技人员当场 “确诊”:当前核心问题是 “涝害胁迫 + 养分流失”,若不及时处理,轻则植株早衰,重则籽粒干瘪,必须立刻启动 “急救方案”。
二、对症开方:3 招破解雨后减产难题
针对玉米灌浆期的 “病症”,农技人员围绕 “排涝、防衰、保粒” 开出 3 套 “药方”,手把手教农户实操:
1. 抢排积水:24 小时内 “救根”
“玉米灌浆期耐涝性最差,积水超过 12 小时就会伤根!” 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刁立功科长强调,首要任务是疏通田间排水沟,挖设 30 厘米深的临时明沟,让积水 24 小时内排出。对于地势低洼地块,采用 “边沟 + 腰沟” 双重排水法,确保土壤含水量降至适宜范围,避免根系缺氧腐烂。
丛永军的合作社迅速行动,组织农户冒雨挖沟,仅半天就排净大部分积水。“幸亏农技人员来得及时,不然这 250 多亩玉米就悬了!” 他擦着额头的汗说。
2. 科学补肥:叶面喷肥防早衰
降雨带走土壤养分,加上根系吸收能力下降,玉米易出现叶片发黄、脱肥迹象。农技人员建议:每亩用磷酸二氢钾 100 克 + 尿素 50 克,兑水 50 公斤叶面喷施,通过叶片快速吸收养分,延长功能叶寿命,促进籽粒灌浆。
“喷完第二天,黄叶就不那么明显了,玉米秆也挺实了不少。” 农户们按方法操作后,玉米长势很快恢复。对于种植较晚的玉米,还搭配 “一喷多促” 技术,将杀菌剂、杀虫剂与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施,一次操作兼顾补肥、防虫、促生长。
3. 分类管护:倒伏玉米 “巧扶正”
部分地块因风雨出现玉米倒伏,农技人员现场示范分类处理:
- 轻微倒伏(倾斜角度小于 45°):人工轻轻扶起,根部培土压实,避免茎秆折断;
- 严重倒伏(茎秆弯曲):不强行扶正,而是用草垫、木棍垫起果穗,使其离地通风,防止霉变,最大限度保留产量。
“以前倒伏了就放弃,没想到这么处理还能保产!” 农户们跟着学完,立刻对倒伏玉米进行管护,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长效护航:筑牢秋粮稳产 “防护网”
除了应急处理,农技人员还留下 “长效管护指南”:降雨过后 7 天内密切监测病虫害,重点防治玉米螟、大小斑病,可用氯虫苯甲酰胺 + 丙环唑混合喷施;灌浆后期定期查看籽粒饱满度,若遇低温寡照,适当推迟收获期,确保籽粒充分成熟。
目前,牟平区受涝玉米已全部完成应急处置,植株长势稳步恢复。在农技人员的 “护航” 下,原本岌岌可危的秋粮生产,重新回到稳产轨道。
从黑土的无人农机到江南的物联网,从盐碱地的改良技术到牟平的田间 “出诊”,科技兴农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风雨中为农户撑起的 “保护伞”。正是这些扎根田野的 “田医生”,用专业与及时的指导,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抵御风险,稳稳托起 “粮安天下” 的希望。
若想了解玉米灌浆期病虫害的具体防治药剂、叶面肥的喷施时机,或是不同倒伏程度的处理细节,欢迎随时告诉我,我会为你补充更详细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