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张啊,你知道战国时候打仗士兵们都吃啥不?”李大爷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吧嗒着旱烟袋,一脸神秘地问道。“不会是现在常见的白面大米吧?”旁边有人猜测。“哼,哪能啊!那时候当兵的要是能吃上小米,那可真是祖宗保佑喽!”李大爷斩钉截铁地说。
这可不是李大爷信口胡诌。当年张仪能言善辩,可他说韩国“险恶”,并非指地势险峻,而是吐槽那里的吃食难以下咽。在战国时期,军队对于粮食的要求极为严苛,需要扛饿顶饱还易于保存的粮食,而麦子、豆子等却让当兵的苦不堪言。
先说豆子,这看似毫不起眼的食物,煮起来却十分考验耐心。军中的大铁锅咕嘟咕嘟地煮上半天,捞出来一咬,依旧是硬邦邦的。士兵们啃着半生不熟的豆子,还没等奔赴战场,就先被折腾得跑茅房。有个老兵直言不讳:“这哪是军粮啊,分明就是泻药!”而且行军打仗讲究的是速度,哪有闲工夫慢火细炖。
麦子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那时石磨还是个稀罕玩意儿,麦粒直接下锅煮,嚼起来就像在吃沙子。即便后来有了石磨,磨出来的面粉也十分娇气,沾点水就变成了浆糊。难道要让十万大军停下来和面蒸馒头吗?要知道,匈奴人的马刀可不会手下留情。
大米在当时北方可是稀罕物,种水稻比养闺女还费劲。秦汉时期,一斗大米能换二点五斗小米,普通当兵的想吃大米,那简直是做梦。江南的财主们倒是能顿顿吃上白米饭,可他们又不用上战场拼命。
而小米能成为军粮界的“扛把子”,那可是凭借着实实在在的优势。它的耐储存性令人惊叹,唐朝的文书里明确记载,小米放上九年都不会坏。隋朝都灭亡二十年了,长安城仓库里翻出来的小米照样能熬粥喝。要放在现在,那简直就是保质期超长的军用罐头。
在营养方面,小米也毫不逊色。《本草纲目》里都称赞它是“代参汤”。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下肚,伤兵都能精神抖擞,仿佛能多砍两个敌人。而且小米煮起来特别省事,水开了往锅里一撒,转眼间就能出锅。在急行军的时候,这边埋锅造饭,那边士兵们就能整装待发,一点都不耽误行程。
官府收税也对小米情有独钟。一个村子种的都是小米,收税的车来了,装车就走,简单又省心。要是这家种麦子那家种豆子,收税的估计得跑断腿。所以说,小米能成为军粮之王,那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军之所以能横扫六国,靠的就是关中平原那望不到边的小米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时,运粮车上堆得像小山似的都是黄澄澄的小米。要是没有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粮食,老祖宗们哪能打下如此广阔的疆土。
如今,超市里的小米常常躲在角落里,被当作健康食品售卖,价格甚至比大米还贵。要是搁在两千年前,当兵的看到这场景,估计得笑掉大牙。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黄澄澄的小米粒,曾经喂饱过多少征战沙场的铁血男儿呢?
李大爷把旱烟袋在鞋底上磕了磕,语重心长地说:“要我说啊,现在的小年轻整天嚷嚷着养生,喝什么西洋参汤。要论补身子,老祖宗留下的小米粥才是正经玩意儿!”这话确实不假,毕竟能让一个王朝的军队吃饱喝足的小米,养几个现代人那还不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