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新闻客户端特约撰稿人 周明 见习记者 沈雨婷
随着全球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当10天免签政策为国际旅行者打开更深入了解中国的大门时,”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2025年10月即将实施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明确鼓励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其中”非遗体验”正成为杭州吸引国际游客的新亮点。
“以前外国游客到杭州,必问西湖怎么游;现在他们主动要求参与非遗活动,从河坊街学做传统糕点到龙井村体验茶道。”拥有六年入境游服务经验的资深导游林晓峰见证了这一显著转变。
在这座千年古城,国际旅行者正以何种方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东方文化精髓又对海外游客产生着怎样的吸引力?
创新体验:从盖章打卡到文化沉浸
“南宋临安的夏日,人们常佩戴香膏祛暑,这一传统在德寿宫得以重现。”宋代《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如今在杭州非遗体验中焕发新生。
外国游客在德寿宫参与香膏制作,标志着非遗体验从静态展示向互动参与的转变。杭州的非遗体验已突破传统边界:文创商店推出断桥、雷峰塔等景点特色印章,引发国际游客收集热潮;融合地域特色的香膏、油纸伞等非遗文创产品,既具实用性又富有纪念意义;以非遗为主题的盲盒玩具,掀起海外游客的”开箱体验”。
“我带外国游客在梅家坞体验点茶时,有欧洲客人说这与他们的咖啡拉花相似。我告诉他们,这可是源自宋代的传统技艺,论历史我们才是源头。”林晓峰笑道。在参与非遗项目和购买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国际游客对杭州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体验到消费:非遗产品的全球吸引力
“今年来我们工作室体验九曲红梅茶制作的外籍游客明显增多。”在杭州双浦白头红九曲红梅工作室,市级非遗传承人楼龙肖一家最近接待了一个六人国际定制团。这些外国游客对中国茶文化充满好奇,全程参与了从采茶到制茶的每个环节,沉浸式感受九曲红梅的独特魅力。
楼龙肖的女儿冯晨影表示:”两三个小时的体验让客人们兴致盎然。丹麦交换生们第一次完整体验九曲红梅制作后,都觉得很新奇,纷纷称赞口感独特。”工作室新开发的”茉莉款”九曲红梅尤其受到外国年轻人欢迎,不仅制作技艺引发浓厚兴趣,茶品本身也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88元一罐的体验装茶叶,不少外国游客愿意出100元购买。”冯晨影观察到外国游客对中国茶文化的热情。更令人意外的是,有定居中国的法国客人主动提出希望为九曲红梅进行跨境直播带货,将这一传统茶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非遗文化走进乡村: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发现
随着中国入境免签政策的扩大,”China Travel”热潮席卷全球。在免签红利释放下,国际游客不再局限于传统大都市,而是深入美丽乡村,为非遗体验带来新活力。
“从五月份开始,我们接待的外籍游客数量激增,仅五月至七月就超过百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第三代传承人宋超介绍,即便在远离市中心的青山村,也有国际游客专程前来体验,包括商务团和研学团等不同群体。
“来自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和非洲多个国家的游客都来过。”宋超细数来访者的国籍。创制于1932年的西湖绸伞,以杭州特有的淡竹为骨,丝绸为面,绘有西湖风景,被誉为”西湖之花”。制作一把完整的西湖绸伞需要18道复杂工序,因此体验活动通常聚焦于绘制伞面图案等特色环节。
“暑假期间,我们常受邀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外国游客和学生授课,青山村的体验活动参与者更多。”在宋超看来,非遗体验的火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的政策环境。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这些国际游客通过镜头和文字将浙江的独特体验传播到全球,也为”非遗游”在海外市场赢得口碑。
上城区作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凭借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契合了外国游客”城市漫步”的旅游模式。据统计,该区今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13.54万人次,相关收入达1.25亿美元,位居全市首位。
从西湖边的茶道体验到乡村的绸伞绘制,从文创印章收集到跨境直播带货,杭州的非遗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鲜活方式走向世界舞台。随着文化旅游从”观赏”向”体验”、再从”体验”向”消费”的深化发展,非遗不仅成为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更架起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