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在象山人的餐桌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在这里,”菜”被亲切地称为”下饭”,而那些能让人多吃几口米饭的荤腥,则被尊称为”大下饭”。这质朴的称谓背后,藏着一段关于温饱与满足的岁月往事。
记忆中的餐桌总是简单却充满智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自家腌制的咸菜、地里现摘的蔬菜就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出现的泥螺、蟹糊,便足以让孩子们欢呼雀跃。”蟹酱露一笃,奶奶皮退壳”这句俗语,将蟹酱的鲜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咸菜更是餐桌上的”长住客”,”家有咸齑,弗吃淡饭”道出了那个年代最朴实的饮食哲学。
那些带着海风气息的餐桌规矩,如今想来依然温暖。饭前不能偷尝菜肴,吃饭时不能只盯着一道菜夹,家人未齐时要懂得分享——这些看似严苛的规矩,实则蕴含着生活的智慧。特别是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饭,默默”包销”剩菜的身影,诠释了什么是无声的爱与付出。
待客之道更是将”下饭”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月里轮流请客的热闹场景,自家菜园里的新鲜蔬菜,散养鸡鸭烹制的家常美味,都是最珍贵的待客之礼。那碗煎得金黄、只摆三块的带鱼,承载着主人的热情与节俭——每次客人离开后,主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带鱼还原,仿佛这样就能留住珍贵的情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也在悄然改变。如今,我们不再需要靠”下饭”来下饭,营养搭配成为新的追求。饭前吃点小菜成了习惯,”少吃饭,多吃菜”成为健康理念。那些曾经严格的餐桌规矩,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得灵活。
从必须就着”下饭”才能吃下米饭,到如今追求食物的本味与营养;从严格的餐桌礼仪,到更加随性的用餐方式——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认真。那些藏在方言俚语里的智慧,那些关于节俭与分享的生活哲学,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最珍贵的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