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排坛报道的坚守者与行业守秘人

在排球新闻的江湖里,苏畅是一个独特的存在。2004年,在那个网络尚不发达、“手机就是砖头”的青春年代,苏畅这个有着憨厚面容的“少白头”小伙儿,悄然在中国体育新闻圈扎下了根,从此与中国女排紧紧绑在了一起。

二十年坚守:排球报道的“定海神针”

二十年来,苏畅死心塌地地奔跑在中国女排新闻报道的一线。他见证了女排的三连冠、逆转、爆冷,也陪伴着女排大腕儿换代。在采访区,一提到苏畅,大家就像找到了一种现场认证“女排信仰小组”的仪式感。有多少体育记者能像他一样,二十年如一日地在一线吃土,跑现场、写深度、呕心沥血?他的坚守,已然成为排球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信息泄露之痛:赛场变“公开课”

然而,中国女排也曾遭遇信息泄露的困境。有一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在漳州训练基地集训,媒体记者、摄像机、无人机全方位包围,本以为做到了“透明”,却没想到让国外对手有了可乘之机。土耳其女排主帅直言赛前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女排训练视频,对女排的打法了如指掌。结果中国女排小组赛第一场就被0:3拿下,每局没上20分,让观众痛心疾首。这看似是对手的侦察,实则是我们自己把机密当成了随手拍的家常菜,将赛场变成了免费公开课。

苏畅的智慧:报道留白的艺术

与那些为追求热度和曝光而泄露信息的行为不同,苏畅有着自己的坚守。他去福建漳州女排基地采访后写出的文章,滴水不漏。读者想从他的文章中学战术、了解队员伤势细节,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写李盈莹也只是点个题、提提精神,让读者一头雾水。但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明白赛场如战场,保留有余地才是高手。新闻得有内容,但底线不能彻底暴露,不能让外队研究个明明白白。

分寸与专业:赢得尊重与认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伙都捧苏畅,是因为他写女排敢批评、敢点赞,但绝对懂分寸。他习惯冲锋在前,哪怕是最鸡毛蒜皮的小故事,也能蹭出一股正能量,偶尔冒出的金句还能逗乐粉丝。在排球圈,“还得看苏畅咋说”成了流行语。他不仅写新闻,还能参与女排精神课题研究,写书、做专题、参赛、带讨论,场内场外都能把新闻故事搞出花,给中国体育新闻圈贡献了活力。

坚守的信念:让比赛值得尊重

有人问苏畅为何能二十年不腻歪,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热爱与专注。他不仅能写新闻,还能写小说,2021年出版的《2.24米的天际》,把女排姑娘成长史写得又文艺又燃,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女排自己的故事。在当下媒体环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都想搞大新闻的背景下,苏畅称得上是新闻界的“老黄牛”,闷声干大事。他明白新闻不是摆地摊,“把关人”更重要,不能让无底线的泄密弄巧成拙。

苏畅用二十年的坚守,给后来的新闻人上了一课。专业是新闻的底色,分寸就是新闻人的天花板。他让我们明白,媒体报道要有“赛场如战场、兵不厌诈”的自觉,给姑娘们一份“神秘感”,让比赛值得尊重。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专心致志,是冷静、是热爱,更是支撑起中国体育新闻风骨的“老茧手”。愿所有新闻人都能学苏畅,做新闻的守门人,藏巧于心、滴水不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