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水阳镇滩店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悄然上演。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茎秆;饱满的西红柿宛如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在藤蔓上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村民杨勇正穿梭在大棚之中,熟练地采摘着辣椒,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他那件背心,紧紧贴在黝黑的皮肤上,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呐!谁能想到这些原本破败的旧棚子,如今竟让我多赚了一万多块钱。”杨勇的话语中满是惊喜与感慨。
就在去年这个时候,滩店村的村民们还在为种什么能赚钱而发愁。村里的蔬菜大棚历经岁月侵蚀,早已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年轻力壮的村民们大多选择前往城市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们守着几亩薄田。种粮食,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收入却十分微薄;种蔬菜,又担心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可能血本无归。杨勇对此深有体会,前年他种的黄瓜,价格低至五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气得他差点抡起铁锹把地翻了。“种地不如打工”成了村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转机出现在村支部书记张鹏贤上任之后。这位有能力、有想法的村支书,带领着村班子四处考察调研。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城里人对新鲜蔬菜的巨大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村里三百多亩老棚子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而其中最具创新性的举措,当属“反租经营”模式。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建设全新的高标准大棚,然后再将这些大棚租给村民种植蔬菜。合作社不仅为村民提供优质的种苗和先进的技术指导,还与村民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起初,杨勇对这种模式心存疑虑:“合同能当饭吃?别又是雷声大雨点小。”然而,合作社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他的顾虑。很快,每个大棚都安装上了先进的滴灌设备,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充足而精准的水分。合作社还邀请了农技专家,深入到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科学种植蔬菜。“这西红柿苗子比俺家孙子还金贵,专家让咋伺候就咋伺候。”杨勇笑着说道,一边伸手轻轻拍了拍身边茁壮的番茄苗,眼中满是期待。
订单农业更是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龙头企业早早地就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不仅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两成,还保证了蔬菜的销路。杨勇仔细地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十亩地的流转费有五千多块钱,他反租了八个棚子种植辣椒和西红柿,除去各项成本,净赚了四万多块钱。“这账算得明明白白,比出门打工强多了,而且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杨勇一边说着,一边把刚摘的辣椒扔进筐里,清脆的响声仿佛是对他美好生活的点赞。
在滩店村的菜地里,处处都是忙碌而欢乐的景象。杨利红和十来个妇女在大棚里忙碌着,她们的手脚十分麻利,就像在翩翩起舞一般。“一天能挣一百二,跟在县里打工的收入差不多。关键是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做饭,孩子放学回来也能吃上口热乎饭。”杨利红边说边熟练地掐下一把辣椒,红艳艳的辣椒在她粗糙的手心里显得格外鲜艳。
如今,滩店村的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不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三百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着十来个品种的蔬菜,夏天有辣椒、黄瓜,冬天有草莓、西红柿,实现了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城里超市的订单如雪花般源源不断地飞来。最让村民们骄傲的是,他们成功注册了“滩店绿”商标,小包装的蔬菜能够直接进入省城的大超市销售。
这片曾经寂寥的田野,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天天还没亮,就有一辆辆三轮车“突突突”地往城里运送新鲜的蔬菜。合作社去年底进行分红,有一户人家光是种植草莓就分到了六万多块钱,高兴得逢人就说要请支书喝酒。
张鹏贤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村民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咱们这‘反租经营’模式,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想到还真走通了。”他弯腰拔起一根杂草,感慨地说,“种地要想赚钱,关键得把农民和企业紧紧绑在一条船上,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致富。”
夕阳西下,杨勇和几个村民蹲在地头,一边抽烟休息,一边讨论着明年的计划。有人提议明年再包几个棚子,种植一些新品种蔬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晚霞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刚刚摘完辣椒的大棚上。那些崭新的钢架大棚,在晚霞的映照下闪闪发亮,仿佛是一条条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金桥,引领着滩店村的村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