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山村到振兴典范:灵丘县车河村的华丽转身

曾经,在灵丘县有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车河村,它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贫穷与落后如影随形。12年前,村民李小川背着行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那时,村里人均年收入仅有2300元,年轻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样往外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那时的车河村,就像一座孤寂的荒岛,毫无生机与希望。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这个曾经被众人嫌弃的“鸟不拉屎的山沟沟”,竟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走进车河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清水鱼庄里,金鳟鱼在池子里欢快地游弋,它们灵动的身姿吸引着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玻璃栈道上,几个胆小的姑娘吓得尖叫连连,可即便如此,她们还是忍不住鼓起勇气踏上栈道,想要挑战一下自己。有机蔬菜大棚里,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追着蝴蝶奔跑嬉戏,顺手摘下几个西红柿就往嘴里塞,那清脆的声音和“甜!真甜!”的欢呼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乐章。村口的萌宠乐园更是热闹非凡,羊驼歪着脑袋,可怜巴巴地要胡萝卜吃,那萌萌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兔子则蹦蹦跳跳地往人怀里钻,惹得游客们纷纷伸手抚摸。

“俺这民宿天天爆满,周末还得提前半个月预定呢!”曾经在外打工的李小川,如今成了村里的大红人。过去,他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挣个三四千块钱。而现在,他回到村里开民宿,旺季时一天就能挣到过去一个月的工资。他感慨地说:“早知道村里能发展成这样,俺当初还跑城里受那个罪干啥?”

车河村的这一华丽转身,要从2013年说起。那一年,新上任的村支书王春带着几个村干部,把村里的水土送到省里检测。当检测结果出来时,大伙儿都惊呆了——这个看似穷乡僻壤的地方,土壤、水质、空气竟然都达到了欧盟有机标准!王春兴奋地一拍大腿,立马联系了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

专家们经过考察,给村里出了个主意:搞有机农业。可这个提议一出,村民们却直摇头,他们纷纷表示:“不施肥不打药,庄稼能长?这不是瞎胡闹吗?”王春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先带着几个胆大的村民试种了十亩地。结果,种出来的蔬菜往城里一送,价格比普通菜贵了三倍还供不应求。这下,村民们可来劲了,纷纷把自家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

如今,车河村拥有700亩有机农田,种出来的杂粮蔬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山里还散养着3万只走地鸡和5000只山羊,它们产的蛋和肉直接卖到北京、天津等地。“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咱也当上‘股东’了,年底还能分红。”村民老张头笑得合不拢嘴,他兴奋地说:“去年光分红就拿了8000多,顶过去种三年地的收入!”

旅游产业在车河村也是搞得风生水起。村里修建了93套新房子,建了59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梦幽谷”里四季鲜花盛开,仿佛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冰雪缘”在冬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冰雪的乐趣,人挤人的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最受欢迎的当属那个玻璃栈道,胆小的人上去腿直打颤,可胆大的人还要在上面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有机餐厅的食材都是现摘现做,新鲜的食材加上独特的烹饪方式,让城里人吃得赞不绝口。

“现在村里年轻人可吃香了。”王春掰着手指头数着,会做饭的去餐厅当厨师,能说会道的当导游,手巧的做手工艺品,就连以前游手好闲的二狗子,现在都在养殖场当上了技术员。13个像李小川这样的年轻人从城里回来创业,个个都比在外打工挣得多。

夜幕降临,车河村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村庄。游客们在广场上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村民们则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食材。王春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想起12年前那个破败的小山村,不由得感慨万千:“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如今的灵丘县车河村,已经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3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那些曾经离开的年轻人,现在都抢着要回来。就连省里的领导来考察,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

最让王春得意的,还是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前村里开会,大家不是吵吵就是叹气。现在可好,天天有人来找我出主意,这个说要开农家乐,那个想搞采摘园。”王春笑着说,“要我说啊,这日子有奔头,人就有干劲。你看现在村里,连麻将馆都没人去了!”车河村,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