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蜂蜜水需谨慎,医生提醒这5点要牢记

前几日门诊,一位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赶来,手里还拎着个塑料瓶,里面装的并非药物,而是他早上泡好的蜂蜜水。他满脸诚恳地问我:“医生啊,我这蜂蜜水天天喝,怎么血糖还高了?不是说蜂蜜好嘛?”看着那瓶颜色偏深的蜂蜜水,我不禁想起朋友圈里疯传的“蜂蜜是天然的良药”。但“是药三分毒”,这话用在蜂蜜身上同样适用。

蜂蜜从古至今都备受追捧。《本草纲目》记载它“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西医也认可它在抗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功效。然而,若认为天天早上空腹喝一杯蜂蜜水就能养生延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先来说说常见的给一岁以下孩子喝蜂蜜的情况。很多年轻妈妈觉得蜂蜜润肠通便,对孩子有益,却不知蜂蜜里可能含有肉毒梭菌的芽孢,成人肠道或许能承受,但小宝宝的肠道还无法抵御。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明确禁止1岁以内婴儿摄入蜂蜜,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已有相关事例发生。

还有减肥姑娘小林,她每天早上用蜂蜜水代替早餐,以为“天然糖分不发胖”,结果三个月过去,体重没降,体脂率反而上升了。她很困惑,我告诉她,蜂蜜里果糖、葡萄糖占总成分的75%以上,果糖的代谢不经过血糖途径,它会绕开胰岛素,直接进入肝脏转化为脂肪。很多人以为喝蜂蜜水是在养生,实际上可能是在“养肉”。

生活中,有些人把蜂蜜的作用“神化”了。有人用蜂蜜泡脚、洗脸,甚至把它当药膳主料,熬夜后喝一杯,指望它能“清热解毒”。但蜂蜜毕竟是糖,并非“圣水”。美国梅奥诊所曾做过一个小规模临床观察,发现蜂蜜对咽炎有一定缓解作用,不过是因为它的黏稠性和天然过氧化氢成分能稍微抑菌,并非“包治百病”。

我认识一位老中医,七十多岁,身体硬朗。他喝蜂蜜水是为缓解胃酸反流,尤其是睡前喝一小勺,肠胃会舒服些。蜂蜜对胃黏膜确实有一定保护作用,适合慢性胃炎患者。但如果是糖尿病人或血糖处于边缘的“准糖友”,就得远离蜂蜜了。因为不管蜂蜜多么“天然”,糖就是糖,血液只看升糖与否,不会区分是蜂蜜还是冰激凌。

那么,蜂蜜水到底该怎么喝呢?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哪些喝法不可取。
首先,不能用滚烫的开水冲蜂蜜。蜂蜜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酶类和维生素C,遇高温就会失去活性。再好的蜂蜜,也经不起100℃高温的“折腾”,用开水冲蜂蜜,就如同拿热油浇青菜,把好东西都糟蹋了。
其次,不能用不干净的勺子直接舀蜂蜜。有人图方便,用不干净的勺子取蜂蜜,没过几天瓶子里就长霉了。这可不是“天然发酵”,而是细菌在蜂蜜里“开派对”。蜂蜜虽有一定抗菌能力,但并非无菌,尤其是开盖后接触空气,更要注意清洁保存。
再者,不要毫无节制地喝蜂蜜水。就像那位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喝一杯蜂蜜水再练太极的阿姨,她脸色红润、精神不错,但她有轻微脂肪肝,医生早就提醒她控制糖分摄入。她天天喝蜂蜜水且毫无节制,肝脏迟早会不堪重负。
另外,不要被市面上那些高价蜂蜜迷惑。那些号称“深山野蜜”“雪域高原蜂蜜”,一瓶三百多块,还说“药食同源”。不可否认有些好蜂蜜品质较高,但价格贵并不意味着更健康。蜂蜜的主要营养成分就是糖、水、少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很多人迷恋蜂蜜,其实是迷恋那种“看起来天然”的感觉,这与真正的健康关系不大。
最后,要正确认识蜂蜜的作用。蜂蜜不是坏东西,但也不是仙丹,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润燥通便、缓解咽炎;用得不当,会导致升糖、增脂、伤肝。我们应把蜂蜜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非“保健品”。偶尔吃一勺,为生活增添点甜味;天天大量饮用,只会成为“甜蜜的负担”。

曾在云南见过一位养蜂人,他皮肤黝黑,笑容灿烂。他说:“蜂蜜是好东西,但不能贪嘴。蜜蜂一天飞几十公里,酿出来的这点甜,不该被浪费在贪吃上。”我们对食物怀有敬畏感,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下次拿起蜂蜜时,先问问自己:我的身体,今天真的需要这一勺糖吗?生活可以甜一点,但别全靠蜂蜜来支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