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饮食文化登台绽放 话剧《燕食记》京城首演获赞

近日,一股独特的岭南文化之风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悄然拂过。5 月 21 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精心出品、精彩演出的话剧《燕食记》在此成功首演。这部作品改编自作家葛亮的同名小说,由青年导演张肖担纲导演,它以岭南饮食文化为脉络,宛如一幅细腻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了对原著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

命运交织,岭南风韵韵味悠长

《燕食记》原著以饮食为独特视角,生动勾勒出粤港百年的风云变幻。“一蔬一饭见天地,一味一情写人生。”从经典粤菜“待鹤鸣”到家喻户晓的莲蓉月饼,每一道美食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

话剧《燕食记》的创作团队面临巨大挑战,他们要将四十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浓缩成 120 分钟的舞台呈现,宛如在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精心萃取最精华的“味魂”。主创团队巧妙地以“吃”为叙事支点,重新编织舞台故事。荣贻生精心烹制的“古法炒莲蓉”,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而热络活泼的美食节目以及同钦楼的“创新月饼”,则隐喻着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突围之路。通过食材独特特性与精细烹饪仪式的层层递进,作品出色地完成了从技艺传承到时代精神的抽象概括。

原著作者葛亮在观看首演后,感慨话剧《燕食记》让他“如见故人”。文字在舞台上“活色生香”地呈现,不仅让他看到熟悉的故事,还为这部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满怀感激地表示,感谢剧组用如此独特的方式,让这些“亲人”再次生动地回到自己身边。

创新演绎,传统魅力青春绽放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这部百年史诗般的话剧?以 90 后导演张肖为核心的年轻主创团队给出了独特的答案。他们选择以“游戏感”重新构建宏大叙事,借助原著中的“美食大赛”框架,巧妙融入人物成长脉络,让原本厚重的故事在插叙结构和幽默叙事中徐徐展开,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和轻盈的观感。

美食大赛的舞台上,熟悉的 TVB 综艺感节目片场氛围瞬间拉满。4K 即时拍摄技术精准捕捉演员每一个细腻的面部表情细节,多媒体动画将原著中菜品的色香味直观呈现眼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许多人直呼“仿佛穿越到《食神》片场!”

在舞美和灯光设计方面,话剧《燕食记》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广彩瓷纹样投影巧妙地点明主题,港风茶楼和复古服化设计成功勾起观众的回忆。现代音乐唱段的融入以及粤语台词的保留,使“新岭南美学”既尊重传统,又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不仅是对原著中港粤茶楼文化的精彩还原,更是对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深情致敬,让文学作品中的“烟火气”真切地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面对原著中庞杂且个性鲜明的角色体系,编剧精心精简为 30 余个核心人物。15 位演员运用“丝滑换装 + 声线重塑”的精湛技艺,实现“一人千面”的精彩演绎。前一幕还是清末茶楼里拖长腔吆喝的跑堂,下一秒便化身西装革履的现代食客。演员们通过精准切换手势习惯与方言口音,生动演绎茶客众生相,在碎片化场景中成功拼贴出完整的时代群像,让 30 余个核心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原著故事线得以相对完整保留,让观众充分领略粤港百年变迁的沧桑历程。

观众认可,传统新生交相辉映

在演后谈上,原著作者葛亮惊喜地发现,主创团队在《燕食记》原本忧伤、深蓝色的基调中,找到了活泼、朝气的表达方式。这种“镜像”的诠释为他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他盛赞这就是舞台独具的魅力。

现场观众也反响热烈,他们纷纷表示,这部悲喜交织的演出与以往对国家话剧院的传统印象大不相同,没想到如此鲜活,完全打破了想象,“看完超想吃粤式点心”。

导演张肖坦言,接手《燕食记》这样的文学著作时,内心既惶恐又激动。创作过程就像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值得一提的是,《燕食记》剧组在剧院现场设置的互动活动,旨在广泛收集各方建议,让观众不仅在剧场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更能在剧场外成为热情的“共创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话剧《燕食记》像剧中的莲蓉一样,经过精心打磨,散发出丝滑与香气。

据悉,5 月 21 日至 25 日期间,话剧《燕食记》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持续上演。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它以“活泼又深情”的创新表达,邀请观众共同赴约这场跨越百年的味觉与心灵之旅,让传统文化与新生代精神在此完美交融,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