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浇水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农事操作,实则蕴含着大学问。浇水时机不对,玉米产量可能会大幅下降,这让许多种玉米的农户感到困惑和苦恼。老把式和专家都在强调玉米生长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浇水节点,即抽雄前和抽雄后,科学把握这两个时机,才能为玉米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浇水不当:减产的惨痛教训
种玉米的老铁们常常以为多浇水就能让玉米长得好,结果却事与愿违。家门口的老张,是东北大个子,为人实在。在玉米抽雄前,他感觉天儿干,玉米“嘴巴渴”,就一顿猛浇。到了抽雄那几天,看到玉米叶子有点卷,又心疼不已,直接浇了三遍水。然而,季末一算账,三十亩土地的玉米棒子秃得厉害,足足少收五千斤,这让老张在饭桌上都没了唠嗑的底气。
山东李婶也是个勤快人,她不怕累,就怕庄稼渴。玉米抽雄后一两天,她就抓着浇水不撒手,两天一轮。本以为能迎来大丰收,可到收购站一看,玉米籽粒小得像芝麻,产量直接减了四成,左邻右舍都为她感到惋惜。这些前人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玉米浇水绝不是拧个水龙头那么简单,浇水的门道至关重要。
科学依据:抽雄前后浇水差异大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抽雄前和抽雄后浇水有着天壤之别。农科院十年如一日地盯着同一片地、同一茬玉米,统计数据显示,光因为浇水时间没卡准,每亩产量能差到三百公斤。
抽雄前,玉米茎秆里崭新的细胞分裂得十分活跃,就像体育课上要跑接力的同学组队,个个都需要储备十足的体能。这个时期保证田地水分在75%以上,长出来的玉米比干旱时大个拇指都要粗上一圈不止,植株直接蹿高十多厘米,为后面授粉攒足了底气。而抽雄时,很多人认为雄穗顶得高,正是“喇叭响,打水忙”的时候,其实很容易踩雷。河北邯郸农技站做过对比试验,同样的玉米,一块地保持土壤湿度高点,另一块地偏干,结果花粉保存最稳的是湿度“卡在65%”的那块地。花粉在这种环境下寿命拉长,传宗接代更有戏,雄穗太潮,花粉容易粘在一起,导致雌穗授粉失败。
不同方法:精准把握浇水时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农户精准把握玉米浇水时机。陕西渭南的农户去年遭遇大旱,他们没有盲目浇大水,而是使用滴灌带精准控水,每天下午四点人工辅助授粉,在天旱的情况下,亩产奔着900公斤冲刺。
对于不会使用高科技的农民来说,也有一些实用的土法子。黑龙江五常有批老把式,摸爬滚打三十年,总结出看玉米顶叶的方法,当玉米顶叶开始瘪了、有点发皱,就说明玉米想喝水了,此时就可以浇水。抽雄以后,采用掐土成团法,田里的土用手指一捏能结成团,扔地上就撒开了,说明土壤湿度正合适,此时再适量浇水。
更潮的办法是使用智能墒情仪。山东农科院去年刚上新的智能墒情仪,一个小盒子插在地里,一头连手机,干湿度一目了然。抽雄前一旦到了警戒线,仪器就会提醒农户去处理。农村政府还有补贴,八十块就能扛回家,使用它能精准把握浇水时机,增加收成,节约粮食的同时,钱包也不会变瘦。
科学与经验结合:实现玉米高产
玉米就像有脾气的小孩,饿了、渴了、闹腾了,不能靠猜,该灌大水时得舍得,该管一管也别心软。抽雄前,别省水,养壮杆,往后收成不用愁;抽雄后,心可别大,控住水分,授粉更顺,产量才稳得住。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与经验两手都要抓。不会把握浇水的节奏,就是给自家地里埋了隐患。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玉米浇水情况可能有所差异,但抽雄前“畅饮”、抽雄后“收口”这个原则是准没错的。科学和土办法结合用,才是真正的王道。
农户们可以观察自家玉米的叶片,看看有没有悄悄发皱、叶片边缘有没有细小的卷曲,也可以尝试用先进的小工具测下土壤湿度,或者用黑土地上的老法子,捏捏土,感受一下收获前的信号灯。只有科学把握浇水时机,才能让玉米丰收,不辜负自己的辛苦劳作。大家不妨分享一下自己种玉米时抓浇水妙招或踩过的坑,说不定能帮助到更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