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大舞台上,近期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态与行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一边声称有意访华,一边却又对中国设备大幅加税,这一系列操作让美国局势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
中美日内瓦会谈刚刚结束,特朗普便玩起了新花样。他主动提及希望访华,声称只等中方发出邀请。然而,中国方面并未对此作出回应,外交部的沉默也表明了态度。可没过几天,美国却突然变脸,宣布对中国设备加征 100%的关税,此次加税主要针对岸桥起重机。
美国此次加税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日内瓦会谈虽结束,但中美之间仍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其中,美国留下的 24%关税“悬念”以及对中国“芬太尼”的 20%额外关税,成为谈判桌上的焦点。美国试图以新增关税为筹码,换取中国全面开放稀土资源,这种无本生意的企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中国限制稀土措施是针对美国半导体限制的回应,美国真该重新审视其对华芯片政策。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内部已乱成一团。由于库存告急,他们扛不住了,迫切希望与中国恢复正常贸易往来。但特朗普在此时却放出访华言论,随后又推出加税举措,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回顾他刚上任时定下的“一百天访华”目标,最终也未能成行。此次访华言论,或许只是他的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真心寻求合作。
美国的加税闹剧与背后意图
5 月中旬的日内瓦会谈后,美国在一周内接连对中国实施了三项制裁。先是在 12 号到 18 号期间,调整拜登时期的 AI 管控规定,全球范围内直接禁止使用中国芯片;接着,以“支持伊朗导弹”为由,对中国实体和企业进行制裁;据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还打算将更多中国科技公司纳入黑名单。
19 日,美国负责贸易的机构再次出招,计划对中国生产的岸桥起重机征收 100%的关税。目前美国港口起重机进口高度依赖中国,若此政策实施,加上拜登政府之前的 25%关税,某些订单税率可能飙升至 270%。结合特朗普时期对华征收的所谓港口“停靠费用”以及对中国船只征收的靠岸关税,这无疑将对中美贸易关系以及美国的港口运作和相关行业造成严重冲击。
美国声称此次加税是为了振兴本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启消失近 40 年的起重机行业。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就不再有本土岸桥起重机生产商,全球范围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仅中国、日本三井和欧洲的科尼等少数几家。而美国港口巨大的需求量,只有中国能够满足。所以,这次加税不仅无法实现制造业回流,反而让美国企业愤怒不已,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无货可买、成本飙升的困境。
从本质上讲,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起重机加征关税毫无依据。起重机主要用于港口货物搬运,根本不涉及对美国物流的所谓威胁。无论是制造业回流还是国家安全的名义,美国这种加征关税的行为,实则是为了压制中国经济,扼杀中国制造业发展机会,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其国内政治利益。
美国在国际博弈中的孤立处境
特朗普的一系列举动,并未得到国内的一致支持。共和党对他指责不断,认为他的关税谈判是在给中国“低头”。美国试图在起重机事件上延续强硬态度,围绕关税问题煽动“美国优先”的热情,争取保守派选民对制造业回流的期盼,同时拉拢摇摆选民。但这种政策更多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而非真正解决经济问题。
在国际层面,美国的处境也十分孤立。5 月日内瓦会谈刚有好转迹象,美方就对中国加重税,这种一边谈一边打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也暴露出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随意性和不靠谱。据外媒爆料,在即将到来的 G7 财长会议上,其他六国打算联合起来,让贝森特“免谈”关于六国在经济问题上针对中国的一切要求。因为六国自身也清楚,连美国都无法脱离中国供应链,要求其他国家做到这一点简直是天方夜谭。
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变化
经过这一系列关税大战,全球对中美经济实力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被轻易取代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崛起,其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也将逐步提升。
对于美国而言,一味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征关税并不能真正解决其国内经济问题,反而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只有通过合作、协商,才能实现共赢。
未来,美国应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摒弃这种短视的加征关税行为,与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否则,美国将继续在国际经济博弈中陷入孤立,经济局势也将愈发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