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5600亩麦田:科技奏响丰收交响曲

2025 年 5 月 26 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西湖乡的麦田里,一场独特的 “战斗” 正酣。当日,全省小麦开镰暨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在此举办,这不仅标志着安徽小麦主产区大规模抢收阶段的开启,更拉开了一场科技助力丰收的大幕。

在这 5600 亩的麦田之中,15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展开了激烈的作业比拼,其中无人驾驶收割机格外引人注目。种粮大户刘全龙望着自家沉甸甸垂着头的 5600 亩小麦,脸上满是笑意。这得益于农技支持,他采用了无人机统防统治等多项提升单产的技术,才确保了小麦品质优良。曾经,抢收靠的是人海战术,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机甲战队” 取而代之。无人驾驶收割机仿佛田间的 “智能精灵”,它能凭借北斗导航自主规划路线,精准作业,精准收割麦粒,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 “田管家”。

活动现场,工程师郑赢豪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指挥着这些 “钢铁战士”。围观的农民们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不禁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曹发海工程师介绍,通过对收割参数的优化以及对农机手的系统培训,机收减损率成功控制在 1% 以内,实现了减损增收。他形象地比喻,收割机开得太快就如同莽汉吃饭,容易撒粮,而现在教会它们 “细嚼慢咽”,一台机器一天就能多收 350 斤粮食,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两个月。省里的技术专家曹发海在地头仔细数着麦粒,手中的计算器不停地按着,这是对科技减损最直观的检验。

霍邱县为了确保此次抢收顺利,农机站长王善军忙碌地调度着 “抢收特种部队”。30 支应急服务队、8 支维修队严阵以待,高速路口的接待站还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准备了茶水盒饭,提供了贴心的保障服务。全县 170 万亩小麦要在 10 天内颗粒归仓,联合收割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而这,仅仅是全省丰收画卷的一部分。放眼整个安徽省,16 万台收割机正开赴麦田,连收带运一条龙作业,让农民们彻底告别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传统农耕模式。

当最后一车麦子过磅时,老刘搓着沾满麦灰的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算了一笔账,湿谷亩产 1100 斤,这又是令人欣喜的好年景。远处,夕阳的余晖给忙碌的收割机镀上了一层金边,这些钢铁身影正悄然改写 “锄禾日当午” 的古老画面,用科技奏响了丰收的交响曲。

丰收,从来不是坐等而来,而是依靠科技与智慧精心 “算计” 出来的。在这场安徽小麦的抢收大战中,科技成为了农民丰收的坚实依靠,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潜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农业生产会迎来更多的惊喜与变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