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娱乐圈这个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杨千嬅的一举一动总是备受瞩目。前脚刚在成都的舞台上与“山鸡哥”陈小春激情合唱《野孩子》,那股子劲头仿佛要把天花板掀翻;后脚就传出她刚从手术台上下来没几天的消息,这剧情,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
9月7号,杨千嬅在社交媒体上轻描淡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称前阵子体检,结果从“入厂检查”变成了“返厂大修”。她用如此轻松的表述,仿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手机换电池操作。她还特意加了句“有点担心”,可这担心究竟是真是假,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心里的担忧却怎么也藏不住。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她所说的“大修”前后,8月底在香港红馆林家谦的场子里,她依旧以嘉宾的身份亮相。视频里的她气定神闲,唱《再见二丁目》时气息平稳得如同专业歌手的典范,那状态,让人不禁怀疑她刚跑完五公里马拉松。这哪里像是刚动过手术的人?内娱那些唱跳还需要垫音的小年轻们,要是看到这样的杨千嬅,估计都得尊称她一声“祖师爷”。粉丝们在评论区心都碎了,纷纷喊着“姐姐别拼了”“健康最重要”,可对于杨千嬅这样的人来说,这些劝告真的有用吗?
杨千嬅自己透露,是连着轴工作了12天,“超额完成工作”之后才想起来跟大家报备手术的事情。她那功成名就后的云淡风轻,仿佛这场手术只是她辉煌战绩里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这不禁让人疑惑,她到底图什么呢?图钱?以她如今的咖位,显然不至于。图名?该有的荣誉她都有了。说到底,她可能就是停不下来。
杨千嬅这个IP,她行走江湖的人设,核心资产就是一个“勇”字。从护士转行,在香港乐坛杀出一条血路,嫁给比自己小的丁子高,一路上风雨兼程,她始终以一副“没在怕的”姿态面对。这身盔甲穿久了,就再也脱不下来了。她敢生病吗?不敢。病了也得“勇”着病,病完了还得“勇”着上台,因为观众就吃她这一套。
我们这些看客,嘴上说着心疼她,可真要她为了养病三个月不露面,第一个跳脚质疑的或许就是我们。我们会忍不住猜测“杨千嬅是不是不行了?”“怎么没动静了?”舆论场就是这样一个既矛盾又现实的地方。
其实,这不仅仅关乎杨千嬅一个人,它更是整个娱乐圈的缩影。艺人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陀螺,必须不停地转动,转得越快,身上的光环才会越亮。今天你请病假,明天市场可能就会把你当成“已故”艺人。这种无形的压力,比任何实际的困难都更可怕。
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敬业”,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自残”。当我们下次再看到某个明星带病上阵时,我们是该刷一波“敬业”的弹幕,还是该深入思考,这到底是敬的谁的“业”,又是谁在玩命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在评论区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