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节气即将来临,此时天气颇为奇特,早晚时分已有凉意袭来,可正午的太阳依旧如“秋老虎”般炽热,仿佛仍停留在三伏天的酷热之中。在这样的时节里,饮食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老辈人早已为我们总结出了立秋前后的“4吃3不吃”原则,若能遵循这些饮食之道,便能安稳入秋,免受肠胃问题的困扰。
立秋前后,这4样该多吃
鸭肉:滋阴润燥的“秋补首选”
立秋之时,人们常有进补的需求,但担心食用牛羊肉会上火,此时鸭肉便是绝佳之选。鸭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其性子“凉润”,既不像猪肉那般油腻,也不像羊肉那样燥热,食用后能够起到滋阴、润燥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嗓子痒等不适症状。鸭肉的烹饪方式丰富多样,炖一锅老鸭汤,加入几块冬瓜,汤清肉香,喝下后浑身舒畅;或者将鸭肉切块,用酱油腌制后烤着吃,外皮焦脆,内里多汁,搭配米饭能让人食欲大增。立秋时吃鸭肉,既能扎实进补又不会上火,比盲目服用补品可靠得多。
玉米:养脾胃的“黄金粒”
玉米作为金灿灿的“秋熟粮”,在立秋时节食用十分合适。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含量丝毫不逊色于精米白面。尤其是玉米那层薄薄的皮,富含大量的纤维素,就像给肠道请了一位“清洁工”,能够帮助清除宿便,改善秋天容易出现的便秘问题。此外,玉米中的维生素B1和E还能提升免疫力,让人在天气转凉时不易感冒。早上煮一根玉米当作早餐,口感甜丝丝的;或者将玉米剥成粒,与胡萝卜、青豆一起炒制,脆嫩爽口;还可以煮玉米排骨汤,汤中弥漫着玉米的清香,喝起来毫不油腻。立秋多吃玉米,能让脾胃舒适,身体自然更加健康结实。
南瓜:秋天的“当家菜”
南瓜在秋天变得格外香甜,其黄澄澄的果肉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如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纤维素等。食用南瓜既能增进食欲,又能补气血,还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老辈人说的“立秋吃南瓜,不把药罐抓”并非没有道理。蒸南瓜是最养人的吃法,将南瓜切大块上锅蒸20分钟,撒上少许白糖,口感粉糯香甜,深受老人和小孩的喜爱;或者制作南瓜粥,把南瓜煮烂后拌进白粥里,喝起来温暖舒适,能让胃部感觉十分惬意。立秋吃南瓜,有助于养护脾胃,让身体远离各种毛病的侵扰。
莲藕:埋在土里的“润燥宝”
莲藕是埋在泥里的根茎,立秋时节食用正当时。它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后能够滋养脾胃、滋润嗓子,还能缓解秋天的小火气。其中,丰富的纤维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对于秋天容易出现肚子胀、排便不畅的人来说,多吃莲藕是非常有益的。莲藕的烹饪方式有“生熟”之分,嫩藕适合凉拌,将其切成薄片泡在醋里,滴入少许香油,口感脆生生,十分解腻;老藕则适合炖汤,与排骨一起炖煮,藕会吸饱肉香,变得粉糯香甜,汤也会变得浓稠发白。立秋时吃点莲藕,既能润燥又能通肠,让身体感觉清爽舒适。
立秋前后,这3样要少吃
寒凉食物:再嘴馋也得忍
夏天时,人们喜欢抱着冰饮、啃着雪糕,享受那份清凉畅快。然而,立秋后就不能如此任性了。像冰淇淋、冰奶茶、凉茶等寒凉食物,在夏天食用可以解暑,但立秋后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消化功能也会随之变弱。此时如果贪凉食用这些寒凉食物,就如同给肠胃泼冷水,会使阳气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拉肚、肚子疼等问题。如果实在想吃凉的食物,可以选择常温的酸奶、银耳汤,它们既能解腻又不会对肠胃造成伤害。记住,立秋后要尽量少碰“凉”性食物,否则秋冬季节的老毛病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埋下隐患。
过季瓜果:“秋瓜坏肚”非虚言
老辈人常说“秋瓜坏肚”,这是有道理的。夏天的西瓜、甜瓜等瓜果,到了立秋时节早已过了最佳的新鲜时期。放置时间过长,这些瓜果不仅甜味会变淡,还可能已经悄悄变质。此时如果还像夏天那样抱着半个西瓜大快朵颐,看似能解渴,但实际上果肉里的水分和营养早已发生了变化,食用后肠胃较弱的人很容易出现拉肚、不消化等问题。立秋时如果想吃瓜,不妨选择当季的秋梨、柚子,它们新鲜多汁,还具有润燥的功效。对于过季的瓜果,不必心疼,该扔就扔,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嘴而损害了身体健康。
辛辣食物:再能吃辣也得收着
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在夏天食用可以开胃,但立秋后需要谨慎食用。这些食物性质“烈”,食用过多不仅会刺激肠胃,导致胃里火辣辣的不适,还会使身体内的“火气”旺盛。在秋天本身就干燥的环境下,吃多了辛辣食物会让人汗出更多,出现嘴巴干、嗓子燥等症状,整个人就像被“烤”着一样难受。因此,立秋后对于辛辣食物要有所节制,避免燥上加燥。
遵循立秋前后的“4吃3不吃”原则,合理调整饮食,我们就能更好地顺应时节,保持身体健康,安稳地迎接秋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