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文化艺术领域,演员刘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通过文字向大众传递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8月22日,刘烨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外光影之中,历史记忆永存》一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也展现了文艺工作者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使命。
影视启蒙:童年的英雄梦与抗战情怀
刘烨出生在有着“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这里曾是国产抗战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从小,他就在摄影棚和道具车间里,被那些飞机大炮的模型所吸引,和小伙伴们沉浸在抗战题材电影的魅力中。每当有抗战电影放映,他们总会迫不及待地抢占最佳位置,为银幕上英雄们痛击侵略者的情节欢呼喝彩。厂里那些饰演英雄的叔叔阿姨,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偶像,而关于拍摄和历史的故事,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英雄梦的种子。
上世纪40年代末起,长影推出的《中华女儿》《平原游击队》《赵一曼》《两个小八路》等经典抗战电影,不仅影响了一代代中国观众,也伴随着刘烨和同龄人成长。片中的经典台词,成了他们儿时游戏的“剧本”,那些充满童趣的模仿,正是对抗战精神最初的感悟。除了国产抗战电影,像法国影片《虎口脱险》这样的反法西斯题材译制电影,也以其惊险刺激又诙谐幽默的风格,给刘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反法西斯主题的魅力。
演艺生涯:英雄梦的实现与历史的沉重
高中毕业后,刘烨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随后进入国家话剧院,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在20余年的表演生涯中,他塑造了众多角色,也实现了儿时的英雄梦。然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却是2009年上映的《南京!南京!》这部讲述抗战时期普通中国人遭遇的电影。
与儿时观看抗战影片时的鼓舞不同,《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痛苦。这部电影以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主题,陆川执导,刘烨在片中饰演一名普通的中国军人。从服装、化妆、道具到布景,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贴近真实,而这种真实感却让刘烨和剧组人员仿佛被拖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侵略者的残暴、带血的刺刀、人群的绝望呼号和孩子们的啼哭,这些场景一次次冲击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30多万同胞所经历的苦难。拍摄过程中,痛苦、屈辱、愤怒、绝望等情绪交织,刘烨甚至数次想退出,许多演员也因这段经历而严重失眠。
尽管创作过程艰难,但拍摄这部电影的意义重大。它提醒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与那些大屠杀的幸存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恶魔并未远去,它潜伏在人性的阴影里,随时可能因人们的遗忘、忽视和纵容而再次出现。《南京!南京!》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荣誉,2023年被美国刊物《综艺》评选为全球影史30部最佳战争电影之一,这充分证明了各国人民对这段历史有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共鸣。
文化交流:反法西斯题材电影的全球表达
《南京!南京!》的成功也让刘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1940年至1945年,约有300部反法西斯题材电影问世,迄今为止,全世界电影人共拍摄1300多部此类电影,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标注“反法西斯”标签的影视作品已超过4900部。
刘烨与不同国家的演员合作,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反法西斯题材电影的热情。美国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对《南京!南京!》的认可,美国演员布鲁斯·威利斯对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支持,都体现了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他们都认为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属于全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为了了解更多中国以外的反法西斯故事,刘烨游历欧洲,探访历史遗迹,观看欧美反法西斯题材影片。这些影片虽然故事内容和表现方式各异,但核心都是记录和反思那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灾难。他还拜访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遗孀玛瑟林·伊文思女士,了解到伊文思先生在1938年用镜头记录中国抗战珍贵史料的善举,这些影像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窗口。
历史传承:记录记忆与传递爱
历史的亲历者正在逐渐远去,今年7月2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上又熄灭了两盏灯。但记忆不能忘,正如玛瑟林女士所说,要记录,要记忆,也要爱,要互相爱。刘烨通过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正是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承担起记录历史、传承记忆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传递下去,让光影中的历史记忆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