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一过,暑气渐渐消散,凉爽的风或解燥的雨开始出现,大地上的“金气”正悄然变浓。秋意渐深,我们需顺应秋气,收敛心神,做好“减法”,守住核心,方能收获内在的力量与安宁。
金气渐旺,“补金”正当时
在中医和养生语境里,“金”代表着净化提纯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力以及收获的强大力量,对每个人意义重大。若“缺金”,可能会出现肺气不足、气短乏力,决断力弱、遇事纠结,好大喜功却行动力不足,甚至财务上“缺钱”等困扰。
获取金的力量,关键在于对“失去”的从容面对与妥善处理。就像植物在金秋时节,褪去繁茂的树叶和成熟的果实,告别热闹的生长高峰,只留下根脉与枯枝,通过做足“减法”,守住核心,才能熬过寒冬,迎来新的生长周期。我们要借着金秋的肃杀之气向内自省,从心里做减法,让“自我”回归本源,这样原始的安宁、收获的踏实与内在的力量便会慢慢浮现。
处暑物候与关键
处暑有三候,“鹰乃祭鸟”体现了鹰顺应秋气、为过冬储备能量的本能;“天地始肃”提醒我们秋天不可骄傲自满,要谨言慎行、收敛自省;“禾乃登”则宣告着五谷丰登的收获时节正式来临。
今年处暑前后,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少阴君火,溽暑与湿热交织,湿气重、雨水多。很多人因夏天常吹空调,外在阴寒闭住毛孔,导致内湿和邪气藏在三焦膜原、皮肉之间,形成“伏暑”。应对伏暑,可采用芳香化湿,如用艾叶、藿香、佩兰等香药泡澡、泡脚,或用藿香正气水;食疗祛湿,煮五指毛桃汤当茶喝,湿热重时加土茯苓;空间养正,用薰衣草精油、尤加利精油扩香或点辟邪香。
处暑是个“错乱”的节气,暑气、寒气、湿气、燥气同时存在。但只要照顾好脾胃功能,就能应对大半,因为脾胃运化水湿、宣降肺气、滋养五脏等工作都离不开它。经历漫长夏天,很多人“气血不保”,此时该补,但不能急着贴秋膘、吃油腻肉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补土生金”土气粥:小米绿豆南瓜粥
五行中“土气”旺盛的小米绿豆南瓜粥,是处暑后15天的绝佳选择,也是很多家庭处暑早餐的首选。
【材料】小米1把、绿豆1小把、南瓜200克、百合20克、马蹄(荸荠)5个。
【做法】先将绿豆洗净,提前浸泡半小时,然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煮20分钟,接着加入百合、南瓜、小米、马蹄,继续同煮30分钟左右,直到绿豆、南瓜、小米软烂即可。
【小贴士】北方暑气轻、燥气渐起,可适当增加小米、百合、马蹄的量,减少绿豆;南方湿热仍重,可稍多加些绿豆,其他食材酌情减少。
【粥品功效】小米和南瓜是黄色食物,最得“土气”,能养脾健胃,小米是补虚佳品,适合病人、产妇,南瓜能排毒护胃、补中益气;百合补金气、润肺气、定魂魄,适合秋天容易“悲秋”、情绪低落的人;马蹄养阴润燥效果极佳,能缓解秋天嗓子干、喝水不解渴的问题;绿豆能温和清暑,平衡粥品的温补,让整体更平和。
处暑期间每天喝一碗小米绿豆南瓜粥,不挑体质,能好好滋补脾胃。脾胃强了,肺金之气、五脏六腑都会跟着变强,气色和精神也会越来越好。
处暑节气导引:“送伏邪”坐功
这套坐功出自明代养生书《遵生八笺》,能缓解风湿留滞导致的肩背痛、胸痛、脊背痛,以及少气咳嗽等问题。具体做法是采取散坐或盘坐姿势,转头时用胸椎的力量向左侧上方用力牵引,再缓缓转向右侧上方用力牵引,同时双手握成空心拳,反向捶打后腰背,每转头1次,捶背9次,左右交替各做6个来回,对腰肾也有很好的养护作用。
如今早秋的金气已现,不妨抽时间出门走走,感受初秋的气息,在秋气里静心内守,理清思绪,明确接下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