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关村 “教育 + 科技” 创新周启幕,共探教育数智化新路径

5 月 24 日,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内氛围热烈,2025 中关村 “教育 + 科技” 创新周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 “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 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探寻新思路、新模式。

活动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等多位重磅嘉宾共同启动创新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在主持时强调,在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程显著加快。作为连续举办十一年的教育科技行业品牌活动,本届创新周将立足应用场景,推动各方协同创新,为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成芳在致辞中指出,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教育正经历 “数智化” 重塑。海淀区

将以《海区 “人工智能 + 教育” 三年行动计划(2024 – 2026 年)》为指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 AI 在教学各环节应用,探索打造 “海淀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韩进会长则表示,“AI + 教育” 变革已势不可挡,科技进步深刻影响教育领域,各界需把握教育规律,利用技术创新成果革新教育模式。陈丽教授进一步提出,教育正从 “工具性改良” 迈向 “结构性变革”,构建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实现资源精准配置迫在眉睫。

在主题演讲环节,专家们围绕 “AI + 教育” 应用场景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教授贾积有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出发,阐释其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效果,实证表明 AI 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昊指出,AI 虽为教育注入活力,但需避免技术依赖,重视数据伦理,让 AI 成为师生的学习伙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认为,AI 可助力解决基础教育现存问题,应依托信息科技课程渗透 AI 思想,推动教育创新。北京数字教育中心吕航主任分享了北京市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强调双向赋能的重要性。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则介绍了海淀区利用 AI 推动智慧教育发展的探索,促进 AI 在教育全流程深度应用。

在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建设与实践” 应用分享环节,外研在线、博雅云课堂等企业代表分享了 AI 赋能教育的典型经验。AI 技术不仅能为教师生成适配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还能为学校提供智能管理平台,助力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北京教育学院胡淑均副院长在点评中提出,AI 应用应以人为本,期待学校与企业加强协同,探索教与学的创新路径。

据悉,本届创新周将持续至 5 月 29 日,涵盖开幕式暨主旨论坛、平行论坛、主题工作坊、教育创新应用体验展等丰富形式,议题广泛涉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多个领域。作为教育科技行业的年度盛会,中关村 “教育 + 科技” 创新周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汇聚各方智慧,输出创新模式与示范经验,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科教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