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焦虑与压力如同悄然蔓延的阴影,逐渐渗入校园这片本应充满纯真与欢乐的天地。心理健康教育已然从一道可选项,转变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必答题。

当青少年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屡屡成为社会焦点,“空心病”“习得性无助”等概念刺痛着公众的神经,教育工作者们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思考如何帮助青少年构建心灵的“免疫系统”,如何通过认知重塑、情感赋能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唤醒个体生命的觉醒,培养积极心态,以及如何通过五育融合课程将心理韧性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恰逢第二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范例。这所建校五年的小学,始终秉持“把阳光给孩子,把童年给孩子”的教育理念,围绕“全程导航,阳光润心”主题,以“七项行动”为有力载体,精心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生态。
“全员导师”:织就精准心理护航网
紫琅第一小学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一线心理健康导师团队。按照学生喜好特长分组,实行精准“挂钩”机制,每位导师对应特定学生,保证关怀无遗漏。导师在日常教育中,通过走廊谈心、教室交流、校园漫步等平等互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实时监测学生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即时干预。
同时,导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档案,对重点学生跟踪辅导,从“发现问题—介入辅导—效果评估—持续跟进”,形成闭环管理,为每个学生配备有责任心的导师,构建起全面覆盖、深度介入的心理辅导机制。
“全程评价标准”:打造科学评估工具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教师评估标准把握难的问题,学校组织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和外聘高校专家共同研发《全程心理健康表现性评价标准》。此标准按低中高年级分为3个版本,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表现进行精准、差异化评价,为教师及时关注学生个体独特性提供依据,进而落实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干预。
“家校联席”: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校搭建校级、班级家委会双层桥梁,通过分层合作、分时互动,精细化、高效化推进心理教育家校合作。创设“父母学堂”“家长开放日”“家长校访”等平台,让家长走进校园,对比孩子在家与在校表现,家校共同反思并调整策略。
此外,常态化开展“三线家访”活动,线上与线下结合,让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人员全面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有效干预。
“校园氧吧”:创设浸润式疗愈空间
学校打破教室界限,开展“窗外”课堂实践,以“天地人”项目为依托,把课堂搬到廊道、园子、操场、校园外等更广阔空间。同时精心打造“四大中心”:“童耕中心”让学生在“紫琅菜园”体验种植乐趣;“童创中心”设有木工坊、交通小镇等项目,学生可进行智慧创造;“生活中心”模拟家庭功能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与情绪管理能力;“生态中心”亲近自然,让学生喂养动物、照料植物。“四大中心”成为学生调节情绪的心灵驿站。
“天使牵手”:培育互助支持群体
学校选聘心理健康优秀学生组建“紫琅天使团”,担任班级心理健康班长和爱心天使,为情绪异常同学提供安慰、引导和帮助,并及时上报。针对心理、学习和能力有不足的学生,举办“紫琅小特使”沙龙,开展“天使特使手拉手”活动,必要时邀请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育人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绽放自我”:搭建多元表达舞台
学校除周一“紫琅秀场”,还定期举办“四大盛会”。“阅读盛会”播撒美的种子;“运动盛会”增强学生体质与团队合作;“思享盛会”启迪智慧,展示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艺术盛会”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每个盛会历时数周,让学生发现、展现自我,消除烦恼,实现自我价值。
“书包不回家”:营造轻负成长环境
学校发出“书包不回家”倡议,教师以备课组优化作业设计,使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回家后进行阅读及实践、研究性作业,把童年时光还给孩子,赢得家长和社会认可。
拥有健康心灵,方能拥抱阳光人生。紫琅第一小学的“阳光行动”,正持续为学生构建滋养心灵的校园生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