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中,四川美术学院已走过八十五载春秋。从毕业生创意展的多元作品,到学校未来的宏伟蓝图,这里处处隐藏着独特的教育密码。它宛如一座艺术的灯塔,照亮着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也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溯源艺脉:红色基因与艺术文脉的交融
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史诗。其源头可追溯至1950年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而早在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留学归国艺术家在成都创办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也为川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3年,两校美术、设计类学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人民文艺的红色基因与中西融合的艺术文脉在这里交融,为学校铸就了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精神根基。1959年,西南美专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美院之一,并于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在这八十五年里,川美秉持“志于道 游于艺”的校训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叶毓山、罗中立、庞茂琨等艺术名师大家从这里走出,《收租院》《父亲》等经典名作在此诞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进程。此外,学校的“四川雕塑展”“乡土绘画”“伤痕美术”等也都在不同时期引发了广泛关注,创造了“川美现象”。“创作带动教学”的川美模式成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改革标杆。
时代担当:社会责任与艺术发展的结合
四川美术学院不仅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上成果斐然,还始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学校探索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复刻研究大足石刻、成立大足学研究院;开设少数民族教学班,成立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校艺术学联盟;创作《红岩》系列连环画,成立“红岩思政”研究中心;开展艺术乡建等基层社会实践项目,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在多个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文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浪潮中的破界生长
新时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在“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艺术 +”思维布局,确立了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航空航天装备设计等四大融合方向。2021年至今,连获4个博士点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美术学、设计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的历史性突破。“科技艺术”新兴专业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落地,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构建起“艺术 + 工学 + 教育”的复合型矩阵,打破了学科壁垒。
教育改革也从未停歇,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构建起“金课”体系。学生通过神舟飞船任务标识设计、乡村振兴艺术项目等实践,淬炼本领。“思政 + 艺术”模式培育出众多青年榜样,“罗中立奖学金”和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为艺术界输送着生力军。
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展现出“求贤若渴”的魄力。五年内引进130名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柔性汇聚多位业界大咖,实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零的突破”,打造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艺术家与学者同台授课,“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践,用言传身教诠释教育的真谛。
社会服务方面,川美带着“泥土芬芳”,在30余个乡村艺术实验场域开展数百个艺术乡建项目,捧回农业农村部全国典型案例。载人航天服外观设计、重庆“全球设计之都”Logo等国家级任务落地,洪崖洞、磁器口等城市地标成为文旅名片。持续21年的“开放的六月”毕业季,让校园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艺术客厅”。
在文化交流上,国内首家区域国别艺术研究院揭牌,与爱尔兰、法国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港澳台学生规模居全国艺术院校之首,“中国・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吸引全球艺术家参展,“留学川美”品牌和成渝艺术走廊建设,让西部艺术之声传向世界。川美从“美术院校”跃升为“艺术生态体”,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新时代答卷。
未来蓝图:以艺术之力赋能强国建设
面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四川美术学院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开启新征程。
一是以一流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构建具有中国气象的艺术创作话语体系,塑造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引领力和艺术支撑力。
二是以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融合发展学科群,融入经济建设、产业升级等,创建一流科创平台,推动学术资源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精准对接。
三是以一流人才培养服务强国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思政 + 艺术”大思政育人模式,培养时代新人,实施“人才六大工程”,为强国建设提供艺术人才支撑。
四是以一流创新成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将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注入科技创新,以科技促进艺术创作和教育嬗变,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推动艺术资源与新质生产力要素深度融合。
五是以一流文化服务助力人民高品质生活。以非遗技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全民美育浸润城乡精神土壤,培育高品质文化IP集群,在多个领域体现文化服务“川美范式”,实现艺术教育“育人”与文化服务“化人”的双重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美术学院将继续传承“艺术报国”的初心,勇担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任。凭借守正创新的定力和跨界融合的勇气,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川美智慧与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奋力续写“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