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钢铁长龙上的特殊课堂
清晨的西宁站台,540余名学生背着行囊登上编号特殊的列车。这趟开往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深处原子城旧址的专列,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的创新之举。7月15日的铁轨延伸方向明确——将这群年轻的求知者送往那座代号221的神秘基地。据客运调度记录显示,这是今年首趟直通原子城的主题列车,标志着”交通+教育”战略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列车上,学生们触摸着研学手册里泛黄的图纸,这些曾是科研人员用算盘推演的数据。当他们把额头贴上车窗,六十年前的攻坚现场仿佛与未来展开对话。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存在。
二、原子城:沉默基地的活化传承
原子城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科研人员用算盘推演的泛黄图纸。学生们触摸地下指挥所冰凉的混凝土墙壁,这种物理接触比教科书更能传递历史质感。海北州文旅局资料显示,该基地完整保留了爆轰试验场等18处旧址,三处主要展馆去年接待青少年超12万人次。
小马同学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原来’艰苦奋斗’不是口号,是算珠崩裂时还在验算的手。”这种认知冲击正是研学设计者期待的。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带队教师观察到,当听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基地粮食配额”时,好几个学生下意识捏紧了手里的面包包装袋。这种情感共鸣,让历史教育变得生动而深刻。
三、铁路部门的精细化服务
为保障这次特殊研学之旅,铁路部门重构了进站流程。西宁站开放专用安检通道,检票闸机旁站着戴绶带的工作人员引导分流。青藏集团客运部负责人透露,他们甚至模拟过学生证件丢失的应急处置方案。这种精细化操作背后是”交通+教育”战略的具象化,列车时刻表本身就是精心设计的课程表。
专业讲解员指着草原上的残垣讲述钱学森归国航线如何避开太平洋监控。当有学生发现科研人员当年的平均年龄还不到自己父辈大时,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油然而生。这种教育设计,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感可知的现实。
四、研学成效:从认知到行动
列车返程时,过道里安静得出奇。几个男生反复翻拍着与东风-2甲导弹模型的合影,女生们则在交换抄录的科学家语录。省教育厅德育处反馈,去年参与同类活动的学生爱国主义主题征文获奖率提升37%。这种成效印证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青藏集团近年开通的”天路格桑花”研学品牌,不止连接地理坐标,更在重构时间维度。它把六十年前的攻坚现场转化为可抵达的教育场景,让沉默的基地开口说话,让褪色的档案重新显影。当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再次响起,靠窗座位上的少年把额头贴在玻璃上,远处原子城纪念碑的轮廓逐渐溶进云层。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五、红色教育的创新启示
这趟研学列车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创新。它通过”交通+教育”的模式,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场景。铁路部门的精细化服务、纪念馆的实物教学、科研人员的真实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堂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这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在于,它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存在。当学生们亲手触摸地下指挥所的墙壁,当他们听到科研人员当年的故事,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教育方式,远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打动人心。
结语:
原子城研学列车是红色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它通过”交通+教育”的模式,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旅途中感受历史的温度。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为其他地区的红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通过创新方式被激活,我们的红色教育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趟驶向原子城的列车,不仅承载着求知的学生,更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