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海洋生态治理的惠州模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惠州海域,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实践正在展开。考洲洋畔的红树林如同天然屏障,大亚湾的珍稀物种构成生物多样性宝库,这些生态景观背后是惠州创新的”从山顶到海洋”全链条治理模式。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惠州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这一成绩得益于其系统性的治理策略。
惠州实施的”控源头、断通道、清末端”治理体系具有示范意义。在污染源头控制方面,通过岸线整治、农村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减少陆源污染输入。特别是在入海排污口管理上,完成全市311公里海岸线的排查工作,建立”查、测、溯、治、管”闭环机制。这种精准治污模式使吉隆河、淡澳河等国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为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奠定了基础。
二、美丽海湾建设的创新实践
惠州创造性地采用”一湾一策”模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针对不同海湾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考洲洋从曾经的”死海”蜕变为”红树映水、龟翔湾生”的生态景观,这一转变源于系统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退养还湿—潮沟修复—生物廊道构建”等立体修复措施,重建了红树林湿地系统,使栖息鸟类增加到130多种。
大亚湾则探索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惠东段建设亲海宜居型美丽海湾,开发区段创建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使惠州成功打造出省级美丽海湾样板,其中红海湾(惠州段)正在申报国家级美丽海湾。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惠州的新名片。
三、蓝碳经济的先行探索
惠州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完成的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交易创下了400万元的交易纪录,这一创新实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通过营造8857亩、修复1965亩红树林,惠州构建起万亩连片的”海上森林”,不仅提升了生态功能,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惠州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服务,体现了惠州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心。通过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申报,惠州获得了1538.55亩用地指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
四、陆海统筹的治理创新
惠州的实践表明,海洋生态保护需要陆海统筹的系统思维。从污染源头控制到入海通道管理,再到末端治理,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链条。特别是将红树林保护修复作为核心,重建湿地生态系统,这种”控源截污—立体修复—功能再生”的治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惠州注重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排污口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模式,实施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落实海水养殖监管等措施,都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特点。这种系统治理模式使惠州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惠州探索的蓝碳经济模式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碳汇交易,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这种市场化机制有助于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激励机制。同时,惠州通过用地指标奖励等方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空间,支持产业项目落地。
这种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惠州的经验表明,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蓝碳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
结语:
惠州的实践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从全链条治理到美丽海湾建设,从碳汇交易到产业升级,惠州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惠州的经验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