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美育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助力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高校在美育场地建设方面不断发力。自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到2023年年底《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都强调了高校美育场馆建设与实践场地保障的重要性。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为学生搭建美育平台。
在上海交通大学,每年举办“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今年大赛吸引了近400人参与,34个院系的12支队伍以校史剧《积厚流光》为蓝本进行创作。从筹备到正式演出,学生们会主动查阅校史资料,了解校友事迹,感悟上海交大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学校也为比赛提供大力支持,前一年12月便开始筹备,比赛前一周菁菁堂向所有团队开放,配合调试灯光、布景,力求为学生带来完美体验。
在艺术欣赏方面,高校充分利用美育场所开展多样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5年“量子百年”之际,举办“Q世纪:量子物理百年科普展”。此次展览选址中国科大中区艺术教学中心,负责人李雅彤表示,这里是中国量子力学的策源地,且场地适合办展。展览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如对“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成果进行三维建模,把量子实验室声音做成音乐,让观众通过手机NFC聆听实验声音。中国科大理工科学生居多,这种方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供审美体验。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自2000年运行以来,累计举办活动两万场次,自主策划电影演出5000场次,吸引500万人次观众。它打造“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双重品牌,为新生提供与交响乐、昆曲、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形式的首次接触机会。自2024年9月起,每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的“光影育人”活动也成为学生放松与思考的方式,活动结合“大思政”要求,引进红色文艺精品,在影片播放前组织微思政宣讲,将电影感染力与思政教育启发性结合,为课堂思政提供有益补充。
美育实践中的原创剧目排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上海交大学子杜佳欣禹通过参演根据校友杨大雄改编的话剧《杨丽华》,体会到要将自身发展融入祖国发展,坚定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单程远在参演根据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事迹创作的话剧《海菜花开》后,不仅对孔老师产生钦佩之情,还决定参加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洱源县为孩子们带来改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大型音乐剧《罗阳》中,“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模式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罗阳精神。北京大学推出的“大讲堂艺术实践课”,涵盖多种艺术门类,邀请知名艺术家授课,为学生提供艺术体验式教学。
在校园美育空间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剧场运营保障制度备受关注,校园美育场所虽受学生认可追捧,但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回收成本,是可持续运营必须解决的难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积极探索,尝试由同一运营团队运营多个场馆,整合资源降低引进成本,争取多方支持。此外,满足更多学生美育需求也是高校思考的方向。校园美育场所座位数量与师生数量存在差距,打破美育空间“围墙”成为探索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话剧团将戏剧演出场地从室内搬到室外,开展环境戏剧《将进酒》演出,增加演员与观众互动性,将美育、思政活动送到学生身边。
校园美育不仅要让学生欣赏艺术,更要通过艺术滋养心灵、重塑价值观。正如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常务副主任陈佳波所说:“当我们在谈论校园剧场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由一砖一瓦构成的物理空间,生长出能够滋养心灵的文化年轮。”高校美育在艺术欣赏与价值塑造之间不断探索前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