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研究领域。然而,如何推动这一前沿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 2025 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 —“数智驱动,营造开放公平的创新生态” 平行论坛上,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庞建新给出了答案:唯有 “产学研用” 多维度协同创新,方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庞建新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技术密集型产物,其涉及的众多技术仍处于快速迭代与多元探索阶段。“当下的技术发展瞬息万变,仅凭产业界或学界的单方面力量,难以实现重大突破。” 他强调,学界与产业界需紧密携手,搭建深度合作桥梁。产业界应主动向学界开放数据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且丰富的实践素材;学界则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创新算法等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技术边界。同时,客户所提供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同样不可或缺,它是连接技术研发与实际落地的关键纽带,三者协同联动,方能构建起 “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谈及产业发展路径,庞建新着重强调了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应用场景共创的重要性。他认为,以主机厂为核心牵引,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激发协同创新活力。从核心零部件研发、精密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售后服务,各环节企业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此外,人形机器人企业与应用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双方需深度沟通,依据实际需求共同打造贴合市场的应用场景,让先进技术与海量数据精准匹配场景痛点,推动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蓬勃发展。
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发展早期的现状,庞建新特别提出规范与标准建设的必要性。他表示,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是当务之急,这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行业内数据的顺畅流通与高效利用;从场景标准化切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与融合,能够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数据生态环境。“产业标准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庞建新建议,未来应分层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优先在安全基础标准等关键领域达成共识,筑牢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石;在应用层等上层领域,则可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标准体系,为产业创新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这一充满无限潜力的产业必将冲破发展瓶颈,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球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