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似吃拼好饭中毒前的幻想”,成了网民互相调侃的热门梗。
7 月的外卖热潮中,拼好饭的日订单量突破了 3500 万单。它以远低于堂食和普通外卖的价格,推出均价 15 元的套餐。这是一种反常规的商业模式,餐品和外卖相同,价格却更低。因此,出现了各种负面猜测:“平台向商家抽成,商家赔本赚吆喝”“商家在拼好饭里偷工减料”。
但在这些偏见背后,是数以万计中小商家的真实生计。一碗热气腾腾、飘着蔬菜香的菜饭,一份加蛋加肠的煎饼果子,一碗肉香浓郁的河北大锅菜…… 这些社区或街边的拼好饭小店,大多也是我们常去的烟火小馆。
从一个个具体的人说起,油盐酱醋的故事展开,或许你会重新理解这桩特别的外卖生意。
困局
暑假到了,孩子补习班费用 2000 元,县城学区房房贷每月 3000 多元。
2022 年开饭店时,双双发现,店里有时一天营业额只有 300 元,每月只能赚五六千块。开小店赚的是辛苦钱,却要支撑打工的夫妻俩,还有老家留守的老人小孩。
浙江宁波慈溪市的黄山菜饭骨头汤店,面积 40 平。老板双双和丈夫来自宿州农村,离开务工的服装厂后,决定在慈溪开店。
店里的主要成本是房租。店铺紧挨慈溪市国贸大厦,车流量大,一年租金 5 万元。双双本希望依托国贸的客流,但 3 年来,堂食人越来越少,而每天 1000 块打底的食材、水电成本丝毫未减。
一天下午,两人守着空荡荡的店铺,双双的丈夫提议,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跑外卖多赚点。他借了辆电动车,目标是每月挣 9000 元,每天在外十几个小时,累得早上都不想起床。
两人意识到,做好线上业务才能撑起小店。2023 年,拼好饭的业务经理邀请双双推出菜饭套餐。通过介绍,双双了解到,这是美团 2020 年上线的功能,向顾客提供均价 15 元左右的外卖套餐。平台通过大量采购商户的特定套餐,压低采购价格,在提高商户备餐效率的同时,以更低价格提升客单量。
而且,拼好饭不向商家收佣金,每单按固定价格结算。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双双参与进来,期待能在困局中找到解法。
近几年,线下生意越来越难做。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 134.7 万家,注销、吊销量 105.6 万家,接近 2023 年全年的 135.9 万家。这说明行业供给过剩,竞争压力剧增。
2024 年 12 月创业后,大展和媳妇支撑着 4 平米的煎饼果子摊位,累到每天最少只睡 3 小时。
那段积累资金的日子不堪回首。2025 年 5 月,拼好饭业务经理找上门说能让生意更好,大展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在他潜意识里,拼好饭价格便宜,肯定是逼着商家降成本维持收益,比如把 3 元的肠换成 1 元的。
大展对煎饼果子品质要求很高。2024 年 12 月,他在青岛 CBD 万达徐州路开了第一家 “果子飞上天”,4 平米的店面,销售时人站进去,备餐环节都得在家完成。因为品质好,店前渐渐排起长队。2025 年 3 月,他在李村步行街开了第二家店。
创业前,大展是资深外卖骑手,2020 年起每天送一百单,成了青岛单王。做任何事,他都想努力做好。
跑外卖 5 年,大展见识了餐饮行业的下滑,同行们在低迷中降本求存:堂食单量下降,就砍掉包间、拆分大桌,减少分量降菜价,到路边摆摊卖小份菜,甚至取消堂食只做线上。但大展还渴望做出自己的品牌。
2022 年美团上线拼好饭后,作为骑手的他送过无数单,自己点外卖却从不考虑。根本上,他不信任这种商业模式,觉得平台可能把价格压到最低,逼商家用劣质食材。
被拒绝后,业务经理打了个比方再问他:如果客户想批发 3000 份套餐,他能不能降价。拼好饭订 3000 份,只是分日期、批次一份份取货。
大展一下子明白了,拼好饭不是靠降低成本获利,而是靠薄利多销。而且拼好饭不抽佣金,每单利润清晰,他乐意尝试这种新经营模式。
加蛋加肠的煎饼果子拼好饭套餐 9 元,大展固定收入 6 元。上线第一个月,赶上活动推广,一天通过拼好饭卖了 4、500 单。这几千块的日营业额,是拼好饭带来的额外收入。大展和媳妇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
续命
拼好饭找到史建龙时,他已经做了十年大锅菜。
史建龙在河北石家庄开了 “幸福大锅菜”。2022 年,开店第十年,开门后没生意,人们不到店里吃饭了。营业额骤降,200 多平的店面空着,房租和工资都发不出,第二天要还的钱,前一天手里还没有。史建龙每天站在店门口,有时用小蜜蜂,有时用蓝色大喇叭,吆喝路人进店。
2022 年拼好饭业务出现时,史建龙第一时间上线了。
他看中拼好饭和大锅菜的独特契合度。大锅菜一口锅能下上百斤食材,出 200-300 份菜。拼好饭模式能快速消化这些出品,提高盈利效率,降低食材损耗。
网络上关于拼好饭有很多自嘲的梗,流传最广的 “疑似吃拼好饭中毒的幻觉”,质疑低价套餐的品质。
史建龙否认这种质疑:他店里的拼好饭、外卖、堂食,都从同一口锅里盛出来。
每天史建龙花大量时间准备满意的食材。早晨 4 点半起床,忙到十点开门营业,熬出第一锅大锅菜。一锅投入二百多斤白菜,倒入成桶的花生油,四五十斤豆腐、海带,用铲子搅拌,熬两个小时。厨师搅拌时,再冷的天也累出一身汗。
史建龙敢对大锅菜品质负责,“每一块儿肉、每一块儿菜,都经得起顾客检验。”
大锅菜是他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农村条件不好,妈妈想在中秋节做一顿大锅菜,一家人就提前筹备。妈妈会特意留几个茄子在地里不摘,中秋那天和新买的豆腐、粉条一起下锅,还能煎几块肉。
2012 年创业时,史建龙决定做餐饮,想做大锅菜。没想到当地找不到专精大锅菜的厨师。为做出专业口味,他听说哪里的大锅菜出名,就亲自驾车去试吃,看厨师做菜过程。
半年里,史建龙走遍邯郸魏县、武安、峰峰矿区,保定、平山、正定等河北各地市,到处拜师,还把 72 岁的伯伯请到店里指导,最终确定 “幸福大锅菜” 的口味,食材选用水质好的灵寿豆腐、当地作坊自压的花生油、用松蘑秘制的老汤等。
2022 年起,堂食越来越少。为熬过艰难时期,史建龙学着用网络扩展客流量。他做直播、运营个人 IP,手拿两个大白萝卜在镜头前跳舞,问食客 Are You OK。还拍摄店里制作过程,宣传大锅菜真材实料。
网络把大锅菜推给更多客户。他统计过,来堂食的 30% 顾客,都是看了他的宣传。
有了这样的经验,史建龙更认可拼好饭模式。他认为当下顾客既要吃好菜品,又要价格实惠,拼好饭的薄利多销正对应近三年的餐饮大环境。
史建龙在拼好饭上线了 “标准大锅菜 + 馒头 2 个 + 自制泡菜” 的套餐,给美团 6.9 元的底价。上线第一个月,套餐成爆品,订单量迅速提升。现在拼好饭每月能有 5000 单左右,占外卖单量的六七成。
餐饮业线下突围困难重重,每一波线上流量,都成了这些小店主至关重要的生计来源。
大展的煎饼果子,最早可追溯到 2017 年的早市摊位。
决定做煎饼果子后,他从全青岛找出一家味道最好的店铺想拜师,对方不同意。他摊位开起来后,请求购买对方酱料营业,又被拒绝。
没办法,大展开始自研。他有 9 年厨师经验,对食材和口味有追求:只选山鸡蛋,因为蛋黄更大;自己调配面糊、每天鲜炸果子,出品要能直接吃着下酒;还用 7 种粗粮制成面糊,有扑鼻的粗粮香气。
因为这种追求,他的摊位一个礼拜就出名了,每天早晨排起长队。很多人说,吃大展的煎饼果子,这普通早点竟让人一口惊艳。
一个雨天,大展没出摊,又去了青岛最好吃的那家店。再吃一口,他发现远没有自家的惊艳。他很想感谢这家店不教之恩。
可惜赶上疫情,他只能关店转行做骑手。5 年里,为完成每日一百单的挑战,他每天送到深夜。有天夜里两点多回家,上楼时困得撑不住,躺在楼梯间地上眯了一会儿。
2024 年 12 月,大展受够了送外卖的疲惫,想自己创业打拼。重新开店后,起初一天营业额只有 300。但他对自己的煎饼果子有信心,问题是如何让更多人知道。
5 年骑手经历改变了他的心态。过去他更注重堂食顾客,现在看到线上和线下同样重要。他一直经营社交媒体,从 “外卖单王” 变成 “青岛卷王”,宣传自己的煎饼果子铺,收获不少好评。
上线拼好饭后,大展发现越来越多新客户来到线下。原来他们被拼好饭的低价吸引,第一次尝试他家煎饼果子,进而成为回头客。大展在后台看到,有个线上客户第一次外卖后,连续点了二十多天。
大展笑道:“这基本上一个月天天吃煎饼,我一个做煎饼的都受不了这么吃!”
多赚一点
对于小餐饮创业者来说,拼好饭薄利多销的稳定订单,是他们难得能抓住的机会。
大展不敢回想 2024 年末煎饼果子创业第一个月的辛苦。
那时只有他和妻子两人,用自家厨房准备食材,连客厅都摆满成袋的土豆。一天要备 50 斤土豆,削皮一个小时,切丝也要一个多小时。还要炸果子、熬酱、准备面糊等。他和妻子谁累了,就打声招呼去睡两小时。每天熬夜备餐到深夜 4 点,6 点半醒来准备 7 点营业。
如今,煎饼果子事业不断发展。拼好饭每天给大展带来 150-200 单,是笔可观收入。
他仍严格控制每一份煎饼果子的品质。从早上 7 点营业到晚上 11 点,一直站着。在分店帮忙的弟弟拍视频给他看自己站了一天而浮肿的小腿。大展也很累,去足疗时才发现一个脚指甲不知不觉被压坏,里面挤满瘀血。
拼好饭带来的客流稳定后,大展租了十几平的中央厨房,能雇人备餐,配送到两家分店。不用挤在自家几平米厨房,还能雇人备餐,大展和媳妇轻松了许多。
有了中央厨房,大展有了开更多分店的基础。他公开说,要看看自己三年能不能年入百万。三年后起码开 10 家分店,一家店每天赚 500 块就行。
加入拼好饭后,双双店里单量提升,备餐任务更重,但她不怕辛苦,只希望多赚钱,让生活更好一点。
他们的小店赚不了太多钱,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初中,补习班、学区房房贷、生活费都是重担。
忙碌之余,双双还同情那些从农村来城里赚钱的骑手们。有一年冬天傍晚,天很冷,她看见店外有个扎小辫的年轻骑手在等单,就喊他:“外面那么冷,没单的话坐我店里等也行。”
聊天后双双知道,年轻骑手才十几岁,和她一样从农村出来打工赚钱。后来她和越来越多骑手熟起来,忍不住劝诫他们,“就算没对象,挣多少自己花,也要好好干”,像家里长姐一样。
双双让骑手进店里取暖,让困倦的骑手到他们车里休息,还给提供热水和空调。这家黄山菜饭逐渐成了骑手间流传的休息站点、宝藏小店。
骑手们会互相推荐,说国贸附近有一家黄山菜饭,好吃实惠。还有人热心建议双双推出新品,比如适合夏天吃的凉口水鸡。
下午两点过了中午饭点,店里四张桌子反而坐满了骑手,身穿黄、蓝制服,吃完饭聊天、看手机。
拼好饭让更多年轻人第一次尝到大锅菜,也让史建龙的乡愁情结传递给更多人。
史建龙说自己是大锅菜第三代传人。8 岁时,他就跟着乡厨爷爷为村里人办席,男孩的小手要操起大菜刀切肉。
他记得河北农村的席,那么多凉菜热菜,大家最期待的就是一起端着碗,就着馒头吃大锅菜。不吃大锅菜,就算白吃席了。
他总想,河北没有一道名片式小吃,大锅菜却是无数河北人的共同记忆。他想让自己的大锅菜成为河北名菜,让更多人知道。
拼好饭虽然降低了每一单的毛利,但上线后史建龙的单量增长了 50%。他发现拼好饭起到破冰作用,把大锅菜介绍给更多陌生客流后,人们自然会成为回头客。
一个上午,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从邯郸开车到石家庄,专程到店里吃大锅菜。他们说史建龙的大锅菜,就是下乡时在村里吃的味道。为此,他们中午吃完,停留半天,晚上又回到店里。
现在,史建龙 8 岁的儿子也爱吃大锅菜。他和别人不一样,独爱吃里面的白菜帮子。史建龙没让他拿刀,而是让他在店里帮忙打包拼好饭套餐。一份份同样份量的套餐从小男孩手里交给骑手。
有一天,男孩问史建龙,爷爷是第一代,你是第三代,自己什么时候能成为大锅菜的第四代传人。史建龙看到,“幸福大锅菜” 已经找到了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