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 16 时 49 分,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紧密配合,成功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为中国航天事业又添辉煌一笔。此次出舱活动不仅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还为空间站的后续运营筑牢了根基,而航天员们在太空中所食用的太空高能压缩食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神舟二十号出舱活动:创纪录与技术革新
神舟二十号乘组的此次出舱活动,从 5 月 22 日开启,在约 8 小时内,航天员们顺利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以及舱外巡检任务,随后安全返回核心舱,圆满达成了预期目标。
这更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借助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执行出舱任务,成功验证了节点舱作为备份出舱口的功能,意义远超想象。节点舱备份功能的验证,为空间站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大大增强了空间站的应急能力。
从航天员个人表现来看,各自都有着精彩表现。指令长陈冬已是第四次出舱,还成为了首位从问天气闸舱和节点舱两处出舱的航天员,丰富的经验在本次任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批航天员陈中瑞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第一次出舱便表现得相当出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期。而王杰在舱内全力支持,与同伴配合默契,为出舱任务的顺利进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此次任务还带来了众多技术验证与创新。通过货物气闸舱提前把防护装置转移到中转位置,再由航天员安装,这种设备先于航天员出舱的模式,为以后大规模组装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节点舱出舱并非易事,航天员需要关闭多个舱门,仔细检查气密性,而且出舱口直径比问天气闸舱缩小了 15 厘米,操作难度大幅提升。好在航天员和地面团队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确保任务顺利推进。
此次出舱活动的意义重大且深远。安装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强化了空间站的主动防护能力,为保障空间站安全运行增添了坚实屏障。从节点舱出舱,提高了航天员在大范围移动操作时的效率,还验证了不同舱口的功能适配性,为空间站后续的运营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务的时效性创下了纪录。从 4 月 24 日乘组发射入轨,到 5 月 22 日出舱,间隔还不到一个月,创下了空间站建成后首次出舱的最短时间纪录,充分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与高效执行力。
太空高能压缩食品:航天品质走进大众生活
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执行任务期间,他们所食用的太空高能压缩食品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食品是专门针对航天员的特殊需求精心研发的。
太空高能压缩食品富含优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当航天员处于紧张状态且进行高负荷生理活动时,这些食品能够快速为他们补充能量,维持血糖稳定,确保大脑和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助力航天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
其研发源于载人航天的特殊需求,采用航天高能压缩技术,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压缩食品。同时,通过科学配比,实现了营养均衡与抗疲劳功能。在安全性方面,严格执行《航天食品卫生要求标准》,在污染物限量方面,如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像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把控上,比国标和军标更为严格,为航天员的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太空高能压缩食品通过航天级高能压缩技术一次成型,具备体积小、重量轻、便捷携带、营养丰富、功效强等显著特征。这些卓越的特性使得它不仅满足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特殊需求,还从航天员专属食品走进了大众生活,广泛覆盖登山、救援、健身、加班等各类场景,成为航天技术服务民生的生动范例。
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出舱活动与太空食品的研发,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精彩篇章。从浩瀚宇宙到日常生活,航天事业的进步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卓越。未来,期待中国航天带来更多惊喜,让航天技术的成果惠及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