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造!中国版 “星链” 的崛起之路与星辰野心

在上海松江的土地上,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征途正悄然展开。走进格思航天展厅,堆叠如塔的卫星模型无声诉说着这里的不凡,作为商业航天领域批量化发星的 “排头兵”,格思航天已成功以 “一箭 18 星” 的壮举,将 36 颗一代互联网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而展厅外,一条打破传统认知的智能化脉动生产线,正以革命性的姿态,重塑着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图景。

首创技术,解锁 “一箭多星” 新境界

提及低轨卫星星座,埃隆・马斯克的 “星链” 广为人知。而在上海松江,中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 —— 千帆星座,正以诗意之名,向着星辰大海进发。这个分三期部署的宏伟计划,一期 648 颗卫星实现区域覆盖,二期再添 648 颗达成全球互联,三期更是规划超 1.5 万颗卫星,开启多元业务融合新时代。

2025 年 3 月 12 日的海南文昌,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划破夜空,以 “一箭 18 星” 的方式成功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千帆星座在轨卫星达 90 颗,其中 36 颗出自格思航天之手。在卫星互联网竞争的赛道上,实现组网并形成竞争力,关键在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制造与发射卫星。“一箭多星” 虽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但要实现 “一次多装点” 绝非易事。

格思航天另辟蹊径,采用独特的平板式构型卫星。这些形似 “席梦思” 的卫星,在发射时能紧密堆叠,待火箭抵达预定高度,便如书页般依次进入轨道。企业首创的 “一箭 18 星” 堆叠发射分离关键技术,充分挖掘运载空间潜力,大幅提升卫星部署效率。经过两次发射优化,该技术状态稳定,不仅实现了一箭 18 星的成熟应用,更向着一箭 36 星的目标稳步迈进。其背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股东之一,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深厚的行业支撑。

智造革新,重塑卫星生产新模式

位于松江区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的格思航天卫星数字工厂,外观现代,宛如一座科技馆。传统卫星生产车间里,工程师围绕单颗卫星精心雕琢的 “工匠式作坊” 场景,虽保证了高可靠性,却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商业航天的需求。

而在格思航天的工厂内,卫星生产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透过玻璃窗,高复杂度的卫星摇身一变成为流水线产品。12 个核心工位上,高精尖自动化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前者承担重复性工作,后者专注精密件组装与品质把控,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将‘工匠式作坊’升级为‘现代化产线’。” 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介绍道。企业拥有国内最完善的脉动式卫星生产线,融合 “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 等先进技术,配套完整的测试试验设备,实现了生产功能与数字化的双覆盖。以往数月才能完成一颗卫星制造,在这里,产能爬坡完成后,每 1.5 天就能产出一颗卫星,年产 300 颗卫星的目标指日可待。

更令人瞩目的是,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已正式签约落地松江,计划投资超 10 亿元建设吨级卫星脉动生产线。2027 年投用后,将填补国内在吨级卫星批生产、堆叠试验、手机直连卫星系统级测试等领域的能力空白,为大尺度手机直连卫星的研发生产保驾护航。

竞逐星海,构建航天产业新生态

自 2015 年被称为 “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以来,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枚金认为,政策开放需要过程,商业航天起步阶段,火箭发展先行,为卫星制造奠定运载基础。如今,低轨空间轨道和频段资源成为全球争夺焦点,国际电信联盟 “先登先占、先占永得” 的原则,让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已发射 7000 余颗卫星的 “星链”,中国的 “星网” 和 “千帆” 奋起直追,积极抢占资源。

上个月,《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发布,明确到 2027 年将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提升至 1000 亿元左右,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在这场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上海具备独特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密集的创新人才资源,以及稳定创新的政策环境,从研发、智造到市场,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格思人不断追求的航天梦。”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卫星端的链主企业,格思航天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吸引上游企业集聚,在国际商业航天版图上镌刻中国印记、书写上海篇章,向着星辰大海的目标坚定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