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场关于土地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从山东到宁夏,从安徽到各地,一块块农田正经历着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土地整合:打破碎片化枷锁
曾经,农田被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巴掌田”,像一幅难以拼凑的“拼图”。在宁夏平罗县宏潮村,村民段建云家的33亩地分散在24个角落,大小不一,耕种极为不便,开着拖拉机东奔西跑,油钱比收成还让人心疼。而山东新泰市谷里镇立庄村,田埂、沟渠、自留地这些“土地皱纹”,成了农业现代化的死结。
如今,变革正在发生。立庄村用铁锹和推土机拆除田埂、填平废塘,将2000亩零散耕地整合成1350亩连片田,还新增了1000亩耕地,土地利用率飙升20%。山东肥城安驾庄镇也推行“一块田”改革,把零碎的“巴掌田”合并成连片大田,让农机开得进、科技用得上、产业做得大。老梁刚领到土地流转款,银行卡数字比往年翻了近一倍,以前租地每亩五六百,现在保底租金900块,还能再分200块红利。
种地模式:从劳作到共赢
土地连片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解决“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立庄村探索出双轨制,村集体当管家,专业公司当技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再与农业企业签订托管协议,约定小麦亩产保底900斤,超产部分村民和企业五五分成。
在安徽淮北庙前村,央企中化农业公司直接接手整村1.1万亩土地。村民高德胜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能拿到1000块流转费,还能去城里打工,年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00元。这种模式让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科技赋能:田野上的智慧革命
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着农田的面貌。在肥城安驾庄镇的麦田上空,无人机群取代了人工打药队,村民坐在树荫下看“铁鸟”干活,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灌溉效率翻倍,亩均粮食产量提高到1.2倍。
庙前村的变革更彻底,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智能喷洒系统精准施肥,大数据平台预判病虫害。拖拉机“失业”了,无人播种机按程序走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些黑科技的应用,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为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升级:农田里的财富密码
土地连片和科技赋能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肥城安驾庄镇把特种小麦送进精深加工线,磨成高筋面粉,做成面条礼盒,贴上品牌标签,试销产品三天被抢购一空。庙前村则玩转种子经济,依托当地种质资源,研发14个小麦新品种,建成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普通小麦每斤1.2元,他们的“濉1309”麦种卖到3.8元,还通过订单农业直供面粉巨头。
民生改善:土地带来的幸福生活
土地整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改善了民生。肥城正东村的范奉香老人把土地交给村集体经营,每天到养老服务中心吃免费三餐。安驾庄镇的“以地养老”模式让200多位老人告别了冷灶台。立庄村用土地收益反哺民生,修路灯、治垃圾、建广场,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庙前村的田埂纠纷下降90%,村干部从“灭火队员”变身“致富向导”。
田还是那些田,人还是那些人。但当田埂消失、土地连片、科技扎根,农田便不再是温饱的工具,而成了振兴的引擎。从山东到宁夏,从安徽到各地,无数个“老梁”和“范大娘”的故事正在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一块田的变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