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精准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盛夏时节,齐河县田野间玉米茁壮成长。在这里,一场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齐河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朱保美手持便携式气象站,实时监测着农田环境数据。当温度、风速等指标达到最优作业条件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喷洒农药。这一幕生动展现了精准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场景。
山东省开展的精准气象服务效益评价试验显示,这项服务正在为粮食生产带来显著效益。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农业生产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在淄博、泰安、聊城和菏泽四市的试验结果表明,精准气象服务可使冬小麦亩均增产70.4斤,增收78元,平均气象服务贡献率达8.7%。
二、科技支撑:从数据采集到精准决策
精准气象服务的核心在于科技支撑。山东省气候中心基于格点监测、格点预报资料,精度可达1km×1km,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制定农事清单。这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模式,使农业生产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在齐河县乡土丰利合作社的玉米试验田,气象服务团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指导农户在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合作社理事长甄利军介绍,使用精准飞防预报后,农药成本节省了15%,每亩农田可节省开支3-5元。这种精细化服务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增产增收:服务效能的实证研究
山东省气候中心开展的冬小麦产量实测显示,精准气象服务在不同产量水平的农田中都表现出显著效果。在中低产田,亩均增产达114.8斤,增收88.9元;在高产和超高产田,仍实现亩均增产57.8斤,增收73.6元。这种全方位的增产效果,充分证明了精准气象服务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菏泽市定陶区村民闫德彬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气象部门的指导下,他及时在降雨前完成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地块亩产达到1280斤。而周边未及时防治的农户,产量则明显下降。这一案例生动说明了精准气象服务在灾害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四、降本增效:气象服务的多重价值
精准气象服务不仅能增产,还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泰安市岱岳区岳洋农作物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根据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合作社暂缓浇返青水,1300亩小麦共节省灌溉费5.2万元。这种”避灾减灾”的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植保作业方面,精准气象服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最佳喷药窗口期预报,农户可以避免因天气变化导致的重复作业,显著降低农药使用量和作业成本。这种”精准施药”的模式,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五、服务创新:从试验到推广的跨越
山东省气象部门正在将精准气象服务从试验阶段推向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成功开展冬小麦气象服务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又启动了夏玉米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试验地点扩展到德州等地。这种持续创新的服务模式,将使更多农户受益。
乡土丰利合作社的实践表明,精准气象服务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虽然10亩试验田节省的成本看似有限,但推广到20万亩服务面积后,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未来展望: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精准气象服务将向更高水平发展。未来,农业生产将实现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植”的转变,气象服务也将从单一的灾害预警向全产业链服务延伸。
山东省的实践经验表明,精准气象服务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和可持续。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
精准气象服务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从齐河县的玉米试验田到菏泽市的小麦田,从泰安市的灌溉决策到德州市的玉米服务试验,精准气象服务正在为山东农业带来全方位的变革。这种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推广,精准气象服务必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