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农新范式:”圳帮扶”助力汕头再生稻亩产破千斤的振兴密码》

在粤东汕头潮南区的仙城镇,金黄的稻浪中孕育着一场农业科技革命。今年,这里的再生稻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012斤的历史新高,较去年增产11.3%,”一种两收”模式为农户带来亩均增收800元的显著效益。这场丰收奇迹的背后,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驻仙城镇工作队带来的科技赋能与产业革新。

一、技术突破:从400斤到千斤的跨越式提升
再生稻种植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在于第二季产量难以保障。去年鑫雄公司试种的100亩再生稻,首季虽实现900斤/亩的产量,但第二季仅收获400斤。今年,在驻镇工作队引进的广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通过三大技术改良实现突破:一是采用”深两优5814″等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二是创新”浅水-湿润-晒田”分段灌溉法;三是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这些措施使第二季产量跃升至512斤/亩,两季合计达1012斤,超过传统单季稻900斤的产量水平。

二、模式创新:”圳帮扶”构建全产业链闭环
深圳帮扶团队不仅带来技术,更构建了”科技+市场”的全产业链支持体系。在工作队推动下,当地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鑫雄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稻谷。同时,引入深圳食品企业合作开发即食米饭、米饼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这种模式使农户每亩综合收益从1200元提升至2000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参与种植。

三、示范效应:从田间到课堂的辐射带动
这片500亩的高产示范田已成为当地农业创新的”活教材”。工作队定期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周边村镇已推广种植再生稻800亩,预计明年种植面积将扩大至2000亩。驻镇工作队队长王明表示:”我们正筹划建设稻米加工产业园,打造’仙城丝苗米’区域品牌,让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四、振兴启示:科技帮扶的”圳式经验”​
仙城镇的实践展现了东西部协作的新路径:深圳发挥科技创新和市场化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通过”精准选派专家+培育本土能手+建设示范基地”的三维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使再生稻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色引擎”,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兴农样本。

随着深加工项目的推进和品牌建设的深化,仙城镇的再生稻产业正从增产向提质转型。这片土地上的丰收故事,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预示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