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当下,江西会昌县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会昌独好”正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这个承载着23万农户希望的品牌,通过”政府背书+数字赋能+文化赋能”的三维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农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清晨四点的会昌山村,78岁的张大爷已在自家红薯地里开始劳作。经过清洗、蒸煮、晾晒等12道传统工序制成的手工红薯干,如今通过”会昌独好”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以前愁卖不出去,现在政府帮我们打品牌,价格翻了一番。”张大爷的笑容里透着踏实。这种变化源于会昌县构建的”五统一”品质管控体系——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溯源,使传统农产品实现了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产品”的华丽转身。
品牌运营方创新采用”数字孪生农业”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可视化。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生长环境、加工过程等信息,这种透明化供应体系让”会昌独好”系列产品复购率达到45%。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采用”保底收购+利润分成”机制,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合同,使3.2万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芳算了一笔账:”去年通过品牌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相当于为每个家庭多栽了一棵’摇钱树’。”
在文化赋能方面,”会昌独好”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品牌建设。包装设计采用苏区时期的版画风格,产品故事讲述会昌战役时期的军民鱼水情,这种文化IP的打造使产品溢价率达到30%。今年端午节推出的”红军粮”系列礼盒,将传统客家美食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上市首月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这个诞生于革命老区的农产品品牌,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它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扶持,而是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系统。”会昌独好”的成功实践揭示出:当传统农业插上数字化和文化的翅膀,就能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市场。正如品牌口号所言:”买一份’会昌独好’,就是为乡村振兴投下一票”,这种消费即公益的新型帮扶模式,正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