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骄阳炙烤着大地,龟裂的土地无声诉说着旱情的严峻。在甘肃陇东高原、江苏江淮平原、山西太行山下、湖北荆楚大地,一场与旱魃的 “攻坚战” 正激烈展开。面对持续的旱情,从黄河之滨到长江两岸,各地以 “保供水、护民生、稳生产” 为号角,多管齐下织就抗旱保供的坚实网络。

在西北黄土高原,甘肃 9 市州 39 县区正经历着干旱的考验。省水利厅的监测大屏上,实时跳动着 53 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数据。工作人员每月对全省降水、河流水量进行细致分析,结合气象预报提前预判水情走势。这组精密的数据监测,就像为全省水资源装上了 “智慧大脑”,确保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而在东部的江苏,自 2024 年秋播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锐减六成,冬春夏连旱的阴影笼罩大地。长江之畔,沿江泵站马力全开,“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 三大调水工程如同三条巨龙,将滚滚江水引入干涸的河道与农田。今年以来,131 亿立方米的长江水被引入江苏,这个数字是近五年同期引江量的两倍,为旱区送去了 “生命之水”。
农田抗旱的战场上,科技力量正在发挥关键作用。山西泽州县大阳镇南社村的麦田上空,两架无人机正进行着 “空中作业”。随着螺旋桨的轰鸣,抗旱剂、叶面肥均匀地喷洒在麦叶上。无人机喷防负责人尚丽霞解释道:“这些药剂就像给小麦穿上了‘防护甲’,不仅能补充养分,还能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对提高灌浆质量和千粒重效果显著。” 在江苏徐州,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如同 “侦察兵”,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智能化灌溉泵站则精准控制水量,实现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的转变。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更是化身 “电力卫士”,通过带电作业保障灌溉用电,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滋润农田。
民生保障始终是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湖北十堰郧西县观音镇沟口村,经过一天多的艰苦钻探,打井队终于在地下 260 米处找到了清泉。当带着泥浆的清水喷涌而出时,围观村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而在甘肃环县,送水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将自来水送到 20 个乡镇的应急取水点。水务部门秉持 “先保人饮,后保产业” 的原则,已为旱区送去 2.2 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确保每一户居民都能喝上 “安心水”。
在湖北漳河工程管理局的数字孪生平台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漳河水库水位和灌区 1000 多个监测点的数据。借助这一 “智慧管家”,科学调度水资源,已为 65 万亩农田送去 3068 万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十堰市还为村民发放了 37.9 万张供水 “服务卡”,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面对旱情,未雨绸缪同样重要。专家提醒,在积极抗旱的同时,更要警惕旱涝急转的风险。需提前部署防范高温干旱与强降雨交替出现的情况,加强农业生产旱涝同防技术研究,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农民的防灾自救能力。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不仅考验着各地的应急能力,更彰显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决心与力量。从精准的水资源调度,到科技赋能的农田抗旱;从民生保障的暖心举措,到未雨绸缪的长远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为打赢抗旱保供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