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邓士群就一脚踩着晶莹的露水,匆匆钻进了稻田。这位资深的老农技员,裤腿高高卷起,手里稳稳端着一个白瓷盘,活脱脱像一位专为水稻看病的“赤脚医生”。
“哎哟喂,这稻飞虱又出来捣乱了!”邓士群一边弯腰仔细扒拉着稻叶,一边无奈地摇头,几只小虫子受到惊扰,扑棱棱地掉进了盘子里。就在这时,头顶传来一阵嗡嗡的声响,原来是无人机像一只勤劳的大蜜蜂,在稻田上空有条不紊地盘旋着。操作无人机的小王紧盯着屏幕,忍不住咂嘴说道:“老邓,东头那块地的纹枯病有点严重啊,叶子都开始发黄了。”邓士群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回应道:“可不是嘛,这病害就跟打游击似的,专挑这个时候冒头。”
今年这季水稻的生长之路可谓崎岖坎坷。刚插完秧,就遭遇了倒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缓过劲来,又迎来了病虫害的高发期。区里的几位老把式都感慨,今年的情形跟十年前那场大灾年相比,简直不相上下。不过,如今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农技站新添了不少“高科技武器”,让这些病虫害无处遁形。
邓士群从兜里掏出一个造型奇特的眼镜戴上,瞬间活像科幻片里的未来战士。这副看似普通的眼镜,实则功能强大,只需眨眼的功夫,就能清晰地拍下虫子,不仅能准确识别虫子的种类,还能精确计算出数量。“搁以前啊,咱们得一根一根稻子仔细扒拉着数,又费时又费力。现在可好,戴个眼镜转一圈,啥虫子都得现原形。”邓士群边说边比划,眼镜片上闪烁着神秘的蓝光,就像一个充满好奇的老顽童。
稻田那头传来一阵欢快的哄笑。原来是几个年轻技术员正围着一台新设备忙碌着,这台设备名叫多光谱扫描仪。只见这机器往田里轻轻一扫,哪块地有病、哪块地有虫,在电脑屏幕上就一目了然。老庄稼把式们看得眼睛都直了,纷纷感叹这比老中医把脉还准。
中午吃饭的间隙,邓士群和乡亲们蹲在田埂上,一边扒拉着盒饭,一边讨论着稻田的情况。他指着远处一片稻田,满脸忧虑地叹气道:“瞅瞅,那块的稻瘟病又犯了。这病害就跟牛皮癣似的,治好了又容易复发。”旁边的小年轻赶忙接话:“可不是嘛,还好咱们发现得早,要不又得像去年那样,眼睁睁看着稻子一片片倒下,那损失可就大了。”
下午,邓士群要去预警站。测报灯里粘着的害虫需要赶紧分类统计,这些数据可是制定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邓士群一边仔细地扒拉着虫子,一边念叨着:“螟虫比去年多了三成,稻飞虱也不少。得赶紧给乡亲们发通知,该打药的打药,该防病的防病,一刻也不能耽误。”
在回站的路上,邓士群碰见几个老农户正在地头悠闲地抽烟。看见农技站的人来了,老农户们赶紧围了上来,急切地打听稻田的情况。邓士群把详细的数据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末了还贴心地嘱咐道:“打药可得看准时候,早了浪费农药,晚了就起不到作用了。就跟炒菜似的,火候不到不好吃,火大了就糟蹋了食材。”
夜幕渐渐降临,农技站的灯光依然明亮。邓士群戴着老花镜,认真地把今天的调查数据输入电脑。屏幕上起伏的曲线图,就像老农脸上那饱经沧桑的皱纹。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心里仔细盘算着明天的防治方案。这场与病虫害的无声较量,容不得丝毫马虎。
第二天一大早,防治通知就及时发到了各个合作社。无人机带着农药在天上画着规整的航线,精准得就像绣花一样。有老农看得眼睛都直了,忍不住咂舌感叹:“这高科技就是不一样,咱们那会儿背着喷雾器满田跑,累得像孙子似的,还喷不均匀。”
一个星期后,邓士群又带着人下田复查。只见稻叶上的病斑明显减少了,虫子也不见踪影。他蹲下身,轻轻捏了捏饱满的稻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回算是把住了病虫害的脉,秋收有指望喽!”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欢快地翻滚,仿佛在回应着他的期待。
这场无声的战役背后,是无数个像邓士群这样的农技人员在默默付出。他们曾经用放大镜数虫子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依靠这些“黑科技”,让种田变得越来越“讲究”。不过,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再精准的数据也离不开经验的判断。或许,这就是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既要有老把式的火眼金睛,又要有新农人的科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