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中国行:48 小时高强度拼搏,尽显坚韧风范

近期,普京开启了一场高强度的外交之旅,从北京到海参崴,在短短 72 小时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坚韧与拼搏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时差挑战与初到忙碌

8 月 31 日清晨,普京搭乘专机从莫斯科飞抵中国。他本就有着独特的作息习惯,习惯中午用餐,夜晚精神饱满,而此次中国之行,时差成了他面临的首个挑战。俄罗斯与中国有五小时时差,他需要尽快调整生物钟。佩斯科夫透露,普京平时晚上熬夜厉害、白天睡眠少,即便抵达北京后,当天安排的活动时长约三个半小时,相对轻松,但因时差影响,晚上睡眠质量欠佳。他并未选择好好补觉,而是继续处理文件,仿佛不知疲倦,将休息当成了“奢侈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9 月 1 日:外交马拉松式的繁忙

9 月 1 日,普京迎来了一天堪称“马拉松”式的高强度工作。从早上 11 点开始,直至凌晨 4 点,他连续工作近 17 个小时。期间,他不断与各国领导人会面,包括印度的莫迪、土耳其的埃尔多安、伊朗的佩泽希齐扬、越南的范明政、塔吉克斯坦的拉赫蒙、尼泊尔的奥利等。每一场会面都至关重要,都是围绕实打实的合作方案展开深入探讨。

与莫迪的会面尤为关键,当时美印关系紧张,普京需要用切实的合作成果稳住俄印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埃尔多安的会谈,则聚焦于俄乌局势,重点讨论粮食协议、黑海的安全问题等。这一天,普京几乎全程在车里开会,甚至连喝水都在车上解决,其忙碌程度可见一斑。凌晨四点多,他的车队从天津赶到北京钓鱼台,途中还不忘处理文件,真是在这场“外交马拉松”中跑出了“极致”。

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及后续活动

与中国领导人的正式会谈是普京此行的重要环节。会谈持续时间长,期间还安排了中俄蒙的三边会晤,并签署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天然气管道的合作备忘录。此外,普京还抽出时间会晤了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尽管他们并非上合组织成员,但一直是俄罗斯的老朋友。普京借此机会推进了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和军事合作,这些合作关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当天,普京的工作时间超过 14 个小时。而繁重的工作并未就此结束,凌晨三点,他又要起床准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对于一位 72 岁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身体极限的挑战。阅兵结束后,他接连参加众多纪念活动,下午还与朝鲜领导人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长谈,直至晚上十点半,才结束当天的忙碌。他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在边交流边进行,一刻也未停歇。

海参崴之行:无缝衔接的拼搏

9 月 4 日,普京上午还在北京,飞机刚离开北京,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海参崴,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刚刚结束在中国的“外交马拉松”,尚未得到充分休息,就立刻开启另一场“战斗”。这种无缝衔接的工作节奏,令人敬佩不已。

据统计,普京这几天工作时间累计约 48 个小时,平均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远远超过国际上普遍的每周 40 小时标准。这期间,他不仅要不断调整时差,还要应对多语种、多议题的压力。但普京深知,此次在中国的多边场合,是俄罗斯打破西方孤立、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机。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会谈,都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尽管他平时作息不规律,常常深夜工作、随时待命,但他明白,这次的“拼搏”可能是扭转局势的唯一机会。

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封锁时,选择“向东看”,而中国这个平台为俄罗斯提供了“全力以赴”的机会。这场“外交马拉松”虽让普京疲惫不堪,但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在困境中积极进取、主动出击的姿态。普京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领导人的坚韧与担当,为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奋力拼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