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沙特大师赛的领奖台上,尼尔·罗伯逊虽手捧冠军奖杯,笑容却略显勉强。这位澳洲帅哥刚经历一场恶战,眼袋都快掉到锁骨了,身心俱疲的他,正面临着斯诺克赛程带来的巨大困扰。
更衣室里,罗尼·奥沙利文一边往包里塞球杆,一边嘟囔着给罗伯逊建议:“老兄,听哥一句劝,武汉那站别去了,这破赛程能把人折腾散架。”罗伯逊盯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行程表直摇头,他刚在上海打完比赛,紧接着飞往沙特,现在又要奔赴中国,之后还得赶回英国参赛,这哪是打斯诺克,分明就是参加铁人三项。职业球员的辛苦,外人很难真正理解。罗伯逊后来向记者袒露心声:“咱也不是矫情,你算算这笔账,飞十几个钟头过去,万一资格赛一轮游,光机票钱都够买三根定制球杆。”武汉公开赛的赛程安排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资格赛在英国打,正赛却要球员千里迢迢赶去,有球员私下吐槽:“这不就跟点外卖似的,让你先跑五公里取餐,再回家发现筷子没给配。”
奥沙利文这次破天荒地当起了知心大哥,赛后拉着罗伯逊传授经验:“哥们儿,该撂挑子时就撂挑子,你当那些赛事总监真在乎球员死活?”斯诺克界的赛程安排确实有些魔幻。网球界早就搞出了“亚洲赛季”,球员能在东亚圈转悠两个月,参加五六站比赛。而斯诺克界呢,球员今天在英国,明天在中国,后天又跑到某个犄角旮旯,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奔波。有数据党算过,顶尖球员每年光飞行里程能绕地球三圈半。丁俊晖当年就抱怨过:“时差倒得我连自家球杆都认不清。”如今,连奥沙利文这种老江湖都开始战略性退赛,英格兰公开赛卫冕冠军说走就走,气得博彩公司连夜改赔率。
罗伯逊最终没有去武汉,他在采访中直言:“硬撑着去也行,可打到八强准崩盘,何必呢?”这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斯诺克赛程的弊端。表面上看是球员娇气,实际上是WST(世界斯诺克巡回赛)把算盘打得震天响。资格赛放在英国是为了节省成本,正赛搬到中国是为了赚取门票收入,苦的却是两头跑的球员。有球迷调侃:“现在知道为啥亨得利早早就退役了吧?人家那会儿可没这么多折返跑。”更离谱的是,某些小站比赛,冠军奖金还不够付团队机票,就像用爱发电一样。
奥沙利文在这件事上看得极为透彻。沙特赛结束那晚,他边给球迷签名边给罗伯逊上课:“学会说不比学会清台重要。”这位向来活得通透的老哥,当年就敢公开吐槽某些比赛“像社区老年活动”。如今他退赛退成了习惯,倒逼得WST高层直跳脚。有趣的是,球员们私下都站在奥沙利文这边,特鲁姆普前阵子还阴阳怪气地说:“某些人办公室坐出痔疮了,倒嫌我们跑得不够勤快。”
斯诺克项目本身就很熬人,一局球能打两个小时,再加上环球拉力赛般的赛程,再好的身体也顶不住。希金斯有回在飞机上睡落枕,比赛时歪着脖子打球,活像只愤怒的企鹅。观众只看到球员穿着人模狗样地打领结,却不知道他们的行李箱里塞满了褪黑素和膏药。罗伯逊这次从善如流选择休战,给年轻球员提了个醒:职业生涯不是马拉松,而是打地鼠游戏,得学会躲锤子。
赛事主办方也有自己的难处。斯诺克不像足球、篮球那样有众多的赞助商,中国市场的蛋糕谁都想分一口,但这种吃相确实难看了。当年上海大师赛试过创新赛制,把资格赛和正赛打包办,球员们个个点赞。可惜这种好点子就像奥沙利文的147分,可遇不可求。现在眼瞅着大牌球星接二连三退赛,WST那帮人该好好琢磨琢磨了,总不能真把比赛办成“看谁头铁”挑战赛吧?
球评圈最近流行一个段子:问斯诺克球员最擅长什么?不是长台进攻也不是安全球,而是研究航空里程积分。罗伯逊这波操作给同行打了样,听说现在有球员组团找心理医生开“赛程恐惧症”证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把比赛安排得人性化一些,让球员不至于在机场过夜的时间比在酒店还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奥沙利文打147分还费劲。
现在就看WST能不能醒悟过来。隔壁网球改革进行得风生水起,F1都知道把相邻站比赛凑一块办。斯诺克要是再这么折腾下去,怕是要步拳击的后尘,明星选手只接表演赛,正经排名赛全剩下一些生瓜蛋子。到那个时候,观众打开电视看见两个陌生脸孔菜鸡互啄,怕是要怀念起当年奥沙利文退赛的新闻了。有时候,职业体育的进步,还真得靠球星们集体摆烂才能推动。罗伯逊和奥沙利文的抗争,或许就是推动斯诺克赛程改革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