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业绩:新能源崛起下的喜与忧​

在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长河中,创维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老牌企业,它陪伴着无数中国家庭从“大头电视”时代步入智能屏时代。然而,2025年创维发布的半年报,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业绩创新高的背后,利润却持续下滑,新能源业务成为其中唯一的亮点。

业绩背后:营收与利润的失衡

2025年上半年,创维总营收达到362.64亿元,同比增长超20%,这一成绩着实令人瞩目,足以让同行羡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仅为1.25亿元,净利率低至1.01%。如此低的净利率,就像在影视圈里都足以拍成一部“家电厂商生存大爆炸”的剧集,让人不禁为创维的盈利状况捏一把汗。

深入分析主营业务,作为创维的老本行,家电业务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过去五年,创维的净利率如同坐滑梯一般,不断下滑。与美的10.61%的净利率相比,创维显得相形见绌;即便和老伙计海信视像4.53%的净利率相比,也差距明显。智能家电收入虽能带来一丝安慰,170亿元的收入同比上涨近一成,但营业利润却减少了8.9%,呈现出干得越多、挣得越少的尴尬局面,就像打工人加班越多,工资涨幅却越慢一样。

智能系统技术业务同样令人失望。曾经数字机顶盒、汽车智能、VR等业务雄心勃勃,前一年还能小赚1亿多,而此次却只剩下1300万,利润大幅缩水。创维涉足黑电(电视、投影、VR)、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以及众多厨卫和小家电领域,看似业务广泛,但竞争对手却是海尔、TCL、小米、海信等全战线的大厂。这些竞争对手在研发、广告宣传、供应链布局和盈利能力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创维在品牌效应逐渐褪色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家电困境: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国内市场,小米、海信等品牌半路杀出,与创维短兵相接。新势力品牌通过黑科技、网红营销或价格战等手段,让创维原本的阵地风声鹤唳。老巨头们不断进行技术升级,锁死高端市场,创维被夹在中间,处境艰难。市场不断缩水,创维的钱袋子也越来越瘪。尽管创维尝试通过智能系统、分布式布局等方式突围,但每块业务都未能在行业中形成大突破,资源分散,导致“营收堆高楼,净利挖地窖”的尴尬格局,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漏风的藤篮里,最终完整的鸡蛋所剩无几。

新能源亮点:户用分布式的崛起

然而,创维并非毫无亮点。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异军突起,收入达到138.01亿元,同比涨幅高达53.5%,占集团营收比高达38%,成为集团的当家花旦。创维的新能源业务主要集中在光伏户用分布式领域,采用与华夏金租合作搞融资租赁的模式,创维提供技术设备,金租负责买单并租给农户,通过收电费分红获利。

在政策东风的推动下,如“千乡万村沐光”工程,创维在光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5年6月,创维的光伏项目已经覆盖500多个县市,遍布多个省份,装机容量达到25.6吉瓦,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创维还借助早年做家电和渠道积累的资源,抓住欧盟RepowerEU计划、美国新能源法带来的全球光伏需求增长机遇,将组件、逆变器等产品出口到德国、意大利、泰国等国家,成功获得跨国玩家资格。

新能源布局:多元化发展探索

创维并未满足于光伏领域的成功,还将目光投向了储能领域,重点投资工业、家用和移动一体化解决方案。2025年8月,创维与海口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工商业储能和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构建从发电、设备、储能到服务的全链闭环,展现出在新能源领域打造大闭环的决心。

未来挑战:新能源的不确定性与主业困境

尽管新能源业务数据漂亮,成为创维的新顶梁柱,但创维要靠新能源彻底逆袭仍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光伏“设备租赁 – 发电分成”商业模式存在争议,22年的租赁周期使得合同期间政策、利率、地方经济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收益分配和合同权益成为糊涂账,农户、金租、厂商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而且新能源行业门槛虽高,但玩家众多,产能过剩成为新常态,创维的利润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如果利润率持续低迷,可能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创维要实现彻底逆袭,不能仅仅依赖新能源业务。目前创维资源分散,业务难以形成合力,需要梳理整体战略,集中兵力守住家电主业主阵地,同时利用新能源的红利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资源协同、品牌溢价和客户生态圈的深度打造,实现智慧家电与新能源业务的共同发展。新能源为创维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条路是通往黄金年代还是继续求存,还需要时间和公司自身的修炼以及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创维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新能源业务的崛起为它带来了希望,但家电主业的困境和新能源业务的不确定性也提醒着它,未来仍需谨慎前行,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