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城市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突破万吨大关,传统的填埋焚烧模式正迎来颠覆性变革。在浙江,这些曾被视作环境负担的城市固废,正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垃圾处理终端正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
在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一片片湛蓝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垃圾的最终归宿,更成为了清洁能源的生产基地。”我们利用填埋场闲置土地建设的10MW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度。”杭州市环境集团技术总监介绍道。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先进的渗滤液处理技术,每吨垃圾渗沥液能产生19.5立方米沼气,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废弃物,经过提纯后转化为优质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达669万立方米,相当于满足1.8万户家庭的全年用气需求。
垃圾焚烧发电的环保效益正在加速释放。数据显示,浙江省去年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量高达144亿千瓦时,这一数字足以支撑温州或两个绍兴的居民全年用电需求。省能源专家算了一笔经济账:焚烧1吨生活垃圾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0公斤,按当前绿证交易价格计算,每处理1000吨垃圾产生的绿证价值就超过6万元。”去年全省垃圾发电行业通过绿证交易获得的额外收益突破3亿元。”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透露。
热能回收利用正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在绍兴市循环产业园,一家日处理千吨的焚烧厂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年节约燃料费用高达1250万元。”焚烧产生的余热折算为原煤节约量达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万吨。”项目负责人介绍。更高效的热电联产模式正在推广,每吨垃圾产生的2.25吨蒸汽按市场价计算可带来330多元收益。宁波洞桥环保有限公司创新性地将余热用于员工食堂供暖和周边酒店布草洗涤,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
产业链协同发展催生绿色新业态。绍兴滨海印染集聚区通过地下管道网络,直接获取焚烧厂提供的稳定热源,年节约用煤成本超千万元。省内多个产业园区正规划与垃圾焚烧厂形成”能源共同体”,印染、化工等用热大户实现”隔墙取热”。”这种模式使垃圾焚烧厂的热效率提升至45%以上,远超单纯发电的30%。”能源专家分析道。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垃圾处理终端的价值正在重构。从单纯的废弃物处置到清洁能源生产,从环境治理到循环经济节点,这些”城市终点站”正转型为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业内预测,到2025年,浙江省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通过绿电交易、热能利用等多元化经营,年综合收益将突破50亿元,真正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最后一锹垃圾被送入焚烧炉,它不仅完成了无害化处理的使命,更开启了向绿色能源转化的新征程。在这场垃圾变”绿金”的变革中,浙江正以科技创新为笔,描绘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