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汨罗江畔,有一座承载着千年楚韵的村庄——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这座村庄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今,它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文明进阶之路:思想、产业、文化与治理的交融
河泊潭村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对文明执着追求的奋斗史。从“省级文明村”“扫黄打非示范区”到“国家级3A旅游景区”,再到如今的“国字号”荣誉,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们的心血与智慧。这份追求,源于思想的引领、产业的支撑、文化的滋养与治理的智慧,它们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河泊潭村的文明辉煌。
思想引领: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文明共识的形成,离不开润物无声的滋养。河泊潭村精心打造了“一廊一墙一屋”宣传阵地。村口的“24字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向村民们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主干道两侧“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村民们要注重文明行为;村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是村民们的精神高地,理论宣讲室播撒着新知,图书阅览室弥漫着书香,文体活动室充满了活力。一块常换常新的宣传展板,让文明理念成为村民们“抬头可见、驻足即学”的日常风景,思想的光芒在这里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产业支撑:厚植文明发展的沃土
曾经的屈子“哀民生之多艰”的喟叹,如今化作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生动实践。河泊潭村深知“产业兴村、生态富民”的重要性,在20425亩的土地上,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的画卷。1253亩茶园翠绿欲滴,仿佛在书写着绿色的诗行;1000亩农科院科研试验基地的猕猴桃园挂满硕果,彰显着科技的魅力;370亩药材基地绿意盎然,孕育着健康的希望;4822亩优质稻田在风中摇曳,续写着新时代的“稻浪离骚”。产业的蓬勃发展,撑起了42万元稳健跃升的村集体经济。同时,该村深度整合“文化 + 旅游 + 农业 + 生态”资源,屈原文化IP成为闪亮的名片。全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约240人投身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增收近1.2万元。产业的活水,浇灌出了文明之花盛放的沃土。
文化铸魂:涵养淳朴的乡风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乡风是文明的温度。河泊潭村用心守护着文化的根脉,涵养着淳朴的乡风。年均开展10余次“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传统习俗在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的生机;20位文化能人引领着风尚,太极拳的刚柔并济舒展着岁月,广场舞的欢快旋律舞动着红火的日子;“送戏下乡”演绎着忠孝节义与人间烟火,公益电影放映惠及3800余人次,让光影拓宽了视野,欢笑播撒了文明种子;“清源”“护苗”志愿服务将30余册非法出版物清出村落,“五老”义务监督队全年50余次文明劝导,像春风化雨,把怒气换成笑脸,让争执变成相让。
治理护航:打造幸福的家园
文明的硕果离不开智慧的治理与温暖的守护。河泊潭村的治理智慧,体现在村民们共商共议的热乎气儿里。“四会一队”机制像串起千家万户的红绳,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大伙儿围坐在田埂上商量出的“过日子章程”。“积分制”让善行有了温度,800多名村民在兑换积分时,接过的不只是日用品,更是一份被认可的甜蜜。近三年来,村里制止大操大办20起,节约村民开支超50万元。2023年全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更让人感到踏实的是,村里精选的15名强壮青年、退伍军人组建的半专业应急队伍,他们是防汛时期扛砂袋的急先锋,也是危急时刻的逆行者,彰显了文明村里最动人的担当。
如今的河泊潭村,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3617名村民的日常生活。抬眼可见的公益广告、邻里互助的温暖笑容、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文化广场上的欢歌笑语,都是文明的生动体现。这份沉甸甸的“全国文明村镇”荣誉,是千年楚地文脉的赓续,是屈子“上下求索”精神的当代回响,更是河泊潭人用勤劳的双手、淳朴的心灵与创新的智慧,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以“烟火气”调和“书卷气”,共同谱写的美丽乡村壮丽诗篇。在汨罗江畔,文明之光正照亮千年古韵,辉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