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机器人夜间带电作业新突破:误差不到 0.5 毫米

在城市的高空中,电力线路如同城市的脉络,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转。而对这些线路进行维护和作业,向来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近日,上海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实现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新突破——机器人夜间带电作业,其精准度令人惊叹。

5 月 22 日晚上,宝山区铁城路 10 千伏某线路杆上,一场特殊的作业正在悄然进行。一个名为 Z200 的新型双臂自主机器人,搭乘绝缘斗臂车缓缓升至几十米的高空。在夜幕的笼罩下,它伸出“手臂”和“手爪”,精准地将熔丝上引线和线夹安装在高压线上,成功完成了 10 千伏接入工程的最后送电环节。

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带电班班长袁超介绍,这款机器人集成了仿真建模、视觉识别及运动控制三大尖端技术。即便在光线不足、视线范围小的夜间环境中,它也只需 2 分钟,就能完成导线三维建模与精细的路径规划。它对作业点能进行毫米级精准识别,随后自如地用手切换末端工具,完成导线固定、剥线以及断接等复杂动作,而且运动轨迹误差不到 0.5 毫米。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操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以往,电力带电作业机器人只能在白天开展工作。而此次夜间带电作业的成功突破,意义非凡。随着高温天气的即将来临,以往一线作业人员不得不穿着厚重的绝缘服,在高温炙烤下,带着对体力的巨大挑战在高压线上作业。如今,机器人可在夜间完成此类作业,为作业人员提供了更为安全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他们无需再直面高温与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危险性和劳动强度。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此次夜间带电作业的成功,也为机器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以往受限于光线和操作精准度等因素,机器人在夜间的应用几乎空白。而现在,Z200 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打破了这一限制。未来,它有望在更多的电力作业场景中发挥作用,如大规模停电检修、复杂线路维护等,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因停电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行业正逐步引入更多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上海此次机器人夜间带电作业的成功实践,无疑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它不仅展示了上海在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也为全国电力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相信在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在电力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电力保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