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炭火噼啪作响,三十只金黄油亮的麻饼在老师傅手中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金色弧线。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衢州邵永丰老师傅们传承了一千二百年的绝活。当雪白的芝麻像被施了魔法般均匀粘在饼面上时,整条街瞬间弥漫着令人沉醉的焦香。
千年传承:从西域胡食到江南名点
少年白居易曾在衢州街头品尝刚出炉的胡麻饼,酥皮簌簌掉渣的声音混着芝麻香直往鼻子里钻。这位大诗人蘸着墨汁在客栈墙上题下”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让这枚小小的饼食首次载入文人墨客的笔端。谁能想到,这金黄油亮的宝贝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队从西域远道而来的胡麻食品,与江南的麦芽糖完美融合后,蜕变为独具特色的江南名点。
隋唐时期,这种被称为”胡食”的美食在衢州人手中焕发新生。传说杨贵妃品尝后赞不绝口,甚至赐名”月饼”。从此,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便伴随这枚饼食走过了上千年岁月。
匠心工艺:老师傅的手工绝活
七十岁的徐阿公在老灶台前熬制麦芽糖,非要扯出金丝才肯罢休。核桃仁必须手工剥出完整瓣儿,白芝麻脱壳后要像珍珠般透亮。最令人称奇的是老师傅们抖腕撒芝麻的绝活——竹匾里三十个饼坯排成六角星,手腕轻抖,饼坯便整齐翻转,比变戏法还要利索。
“机器做的能叫麻饼?那是饼干!”徐阿公总是这样念叨。炭火更是讲究,必须使用衢州特制的白炭,烤出来的饼边泛着”红心白沿”,宛如姑娘脸颊上的胭脂,格外诱人。
融入生活:从百日宴到状元饼
在水亭门的石板路上,刚放学的娃娃们挤在铺子前咽口水。麻饼早已深深扎根于衢州人的日常生活:百日宴的长寿饼上画着麒麟,喜饼做得比脸盆还大,祠堂里供的状元饼金灿灿的。去年村里考上清华的学子,族长特意订了五十斤麻饼分给乡亲,那香气飘得半个村都闻得到。
丝路新篇:新疆姑娘与衢州师傅的美食对话
新疆来的阿依努尔在”有礼石榴红”研学基地看得目瞪口呆。当老师傅教她抖竹匾时,芝麻撒了一地。”咱们西域老祖宗传下来的吃食,在江南被玩出花来了。”姑娘笑得眼睛弯成月牙。如今,邵永丰的作坊里,新疆核桃和衢州芝麻在馅料中和谐共处,吊炉甚至搬去了乌什县——这胡麻饼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归。
岁月记忆:一块饼里的乡愁
八旬的徐阿婆至今记得1946年考进县立女中时,先生用红纸包着的麻饼。”舍不得咬啊,舔一口包起来,揣怀里暖了三天。”老太太眯着眼回忆时,缺了牙的嘴还在咂摸滋味。如今她重孙子在杭州读大学,每次回衢州都背一书包麻饼,”室友们抢得跟过年似的”。
炭火映照下,老师傅的脸庞红扑扑的。吊炉里麻饼渐渐鼓起,芝麻爆开的噼啪声仿佛在诉说千年故事。从长安西市的驼铃叮当,到水亭门前的扫码支付,这块小小的饼食承载着太多文明交融的记忆。当维吾尔族姑娘和衢州老师傅一起捧着刚出炉的麻饼时,丝绸之路的密码突然变得具体而生动——原来文明交流的精髓,就藏在这满口酥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