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0日深夜至21日,俄乌冲突迎来新一轮残酷较量。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450枚远程武器与426架无人机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基辅夜空被爆炸点亮。这场持续一昼夜的狂轰滥炸,不仅将冲突推向新的高度,更暴露出乌克兰防空体系的脆弱性。
一、空袭规模与战果争议
俄罗斯此次空袭动用了包括自杀式无人机”小摩托”、升级版沙赫德无人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以及Kh-101巡航导弹在内的豪华火力阵容。乌克兰官方宣称拦截了224个来袭目标,包括200架”小摩托”无人机和所有高端导弹,甚至将203架无人机归功于”电子干扰”。然而,现实场景却与战报形成强烈反差:基辅和其他遭袭城市满目疮痍,爆炸痕迹随处可见,消防员彻夜奋战仍无法控制火势。
乌克兰内部的不同报告揭示了战报的矛盾之处。另一份统计承认拦截成功率仅约15枚,更关键的是,俄军4枚”口径”巡航导弹、4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1枚”伊斯坎德尔-MK”战术弹道导弹均成功突破乌军防空系统。基辅地区当晚的恶劣天气和美制”爱国者”等北约先进防空系统的短缺,进一步削弱了乌军的拦截能力。分析认为,乌方可能在战果核算上采取了”灵活”标准,将导弹命中的地面建筑物也算入”拦截”范围,使”100%拦截神话”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二、俄军打击目标与战略意图
俄罗斯方面宣称此次空袭的重点是乌克兰的军工生产体系和北约武器弹药库。基辅无线电厂和阿尔乔姆导弹设计局遭受重创,前者为乌军生产防空系统电子设备的关键设施被直接命中,后者作为乌克兰空军苏-27和米格-29战机所用空空导弹的主要生产单位,其组装车间和导弹引导设备车间被炸毁。哈尔科夫的费德机械总厂和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的北约弹药库及火药加工厂也遭到精确打击。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俄军打击首次深入基辅地铁系统内部,模糊了战争红线的边界,对平民基础生活设施构成威胁。这种战术转变标志着俄军打击范围的拓展和战略意图的升级,朝着更加没有底线的方向发展。
三、苏-35的角色转换与空权困局
在这场被称为复杂饱和攻击的行动中,俄军最先进的四代++战斗机苏-35首次参战,发射了6枚Kh-59空对地导弹。这一战术角色转换背后,反映出乌克兰防空体系的现实困境:乌克兰空军(尤其是指望的F-16)根本不起飞,苏-35在天上”独孤求败”;地面防空雷达长期关机规避,使苏-35擅长的反辐射导弹失去目标。制空和反辐射任务无法执行,迫使这位”空战精英”只能”屈尊”执行前线轰炸机苏-34的任务。
俄军正在积极升级战法,通过大规模使用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力图在更远的距离上、以更低的己方风险实施有效打击。苏-35挂载Kh-59参战,正是这种战术调整和弹药体系升级的体现。它昭示着先进平台最终要服务于战场实际需求,当没有敌人可空战时,挂载对地导弹执行精确轰炸任务就是其存在的价值。
四、乌克兰防空体系的脆弱性
乌方高调宣称的”创造历史”拦截战报与满地狼烟的爆炸现场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乌克兰防空体系的巨大漏洞和系统性短板。特别是在失去西方先进防空系统(如”爱国者”)的持续、大规模输血后,乌克兰应对复杂饱和攻击的能力正被严重削弱。俄军能够发起”最复杂的饱和打击行动”,而乌军承认的防空漏洞(尤其对抗高超音速武器和集群无人机时的无力感),以及苏-35被”逼”得去执行地对地打击任务的事实,都证明乌克兰的天空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掌控力量。
五、冲突升级的未来走向
若美国及北约盟友无法提供足以扭转防空平衡的实质性、快速且大规模的援助(尤其是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俄罗斯发动的大轰炸将继续具备”创造历史”的能量——不是创造胜利的历史,而是创造更大规模破坏、更深程度摧毁和战争持续延烧的痛苦历史。基辅等城市上空那无数刺眼的”小太阳”,乌军工核心在火光中的坍塌,以及苏-35战机在非传统任务中的身影,共同书写了这场冲突在20XX年盛夏新的、更残酷的一页。
这场持续一昼夜的空袭,不仅展示了俄军在无人机、导弹数量和射程上的优势,更凸显了乌克兰防空体系的脆弱性。苏-35″终于开炸”的战术转变,既是俄军适应战场需求的体现,也是乌克兰制空权被实质性压制的苦涩信号。随着冲突的持续升级,乌克兰的天空防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