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西安南院门街办多个社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开展的”活态非遗入社区”活动,让棉絮画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基层,为青少年暑期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一、非遗进社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陕西海红棉絮画艺术创作工作室的传承人们深入南院门街办车家巷、德福巷等四个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现场:
• 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李海红系统讲解非遗历史
• 展示动漫、二十四节气等创新题材作品
• 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完成棉絮画创作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李海红介绍,”我们特意创作了孩子们喜爱的动漫题材作品,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承下去。”
二、三方联动:共筑文化传承新平台
此次活动得到了南院门街道办、社区和家长群体的大力支持:
✓ 街道办提供场地支持
✓ 社区组织居民参与
✓ 家长陪同孩子体验
“这种三方联动模式很有意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让传统文化在社区落地生根。”
三、教学相长: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
• 传承人汤瑶指导孩子们撕棉花、捻棉絮
• 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完成作品
• 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满足的笑容,我们知道走对了方向。”汤瑶感慨道,”社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土壤。”
四、多项目联动:非遗传承的集群效应
此次活动不仅是棉絮画的展示:
• 木版年画传承人马萌现场教学
• 面花传承人田孝洁展示技艺
• 十余个非遗项目共同参与
“这种集群式展示效果很好。”陕西省民俗学会负责人表示,”让居民们能一次性接触多种传统文化。”
五、文化自信:非遗传承的时代价值
此次活动体现了:
✓ “文艺六进”政策的有效落实
✓ 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 基层文化治理的新模式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活动组织者指出,”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结语
棉絮画进社区活动,为传统文化传承探索了新路径。通过创新形式、多方联动,让非遗在社区焕发新生机。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未来,期待更多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让传统文化在基层绽放光彩。
(数据来源:陕西省民俗学会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