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风送爽、京郊沃野被染上丰收色彩的美好时节,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主场活动在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会展中心盛大启幕。今年,北京市科协首次参与联合主办,紧扣“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的丰收节主题,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这一核心目标,在活动现场精心打造了农业科普活动展区,为市民群众呈上了一场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农业主题科学文化盛宴。
农业科普展区:成果展示与互动体验的融合
农业科普展区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科普实践的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前沿技术资源与科普内容,该展区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可视化呈现。同时,创新性地植入2025京津冀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相关内容,让科普从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参与”。为了让科普更加“可感、可及、可触摸”,北京市科协组织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家单位参与展示,以多元化的形式传播农业科学知识。
创新“沉浸式科普”:打破时空界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带来的VR虚拟现实体验项目,为观众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农业之旅。观众戴上设备,仿佛“穿越”至内蒙古智慧牧场,跟随智能项圈监测下的羊群,“亲历”AI算法驱动的精准放牧全过程。通过实时采集的动物体征数据,系统自动规划最优放牧路线、预警疫病风险,让观众沉浸式地理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传统牧业。
中农慧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则借助5G + 云端互联技术,将房山农业示范基地“搬进”展会现场。观众只需轻点屏幕,就能“云游”千米现代化连栋大棚,了解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配比营养液、巡检机器人穿梭于作物行间采集表型数据、智能温控系统实时调节环境参数,全流程展示从播种到采收的数字化管理场景。这种创新体验突破了时空界限,让前沿农业科技变得可感可触。
聚焦“智能农业”: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展出了4款前沿农业机器人。通过实物演示与功能讲解,向观众科普温室环境监测、作物表型数据获取等现代农业技术原理。其中,“温室生产巡检机器人”“智能运输机器人”等设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强大赋能作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带来的“农科小智”全能型机器人亮点十足。它内嵌农业专题大模型,深度融合多模态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仅能提供病虫害诊断、农技咨询、市场行情查询等实用服务,还支持多语种交互与制式报告自动生成,为农业科研与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
北京农学会推出的“农爱问智能机器人”则化身“云端农技专家”。通过AI算法实时对接全国农业智库资源,用户可随时线上提问,获取作物栽培、疫病防治等专业解答。该机器人以“即时响应 + 知识图谱”模式,在农业专家与一线生产者之间搭建起智能沟通桥梁,让先进农技知识以数字化方式精准下沉至田间地头。
围绕“农产品科技”:展现科技与农业的融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带来了最新研发的北京油鸡系列产品,通过免费试吃与技术讲解,向观众科普农产品加工创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农场以全新种植技术培育的小麦粉为原料制作院士主题窑烤面包,在传播优质农产品知识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科学种植的魅力。
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带来的助农新产品堪称“自然与科技的结晶”。采用低温风干与真空冻干双工艺制作的红肖梨干系列产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完整保留梨果90%以上的营养成分。现场试吃的观众对其“入口化渣、果香浓郁”的口感赞不绝口。
顺义肉羊科技小院展示的专供羊肉来自经基因选育的京蒙杂交羊,配合智能项圈监测的精准饲喂方案,肉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羊肉高37%。科技赋能下的高端羊肉产品,让消费者首次系统了解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科学管控。
北京食用菌协会构建起“健康饮食科普矩阵”。从富含真菌多糖的蘑菇粉养生冲剂,到采用菌渣栽培技术培育的鲜菇汤包,再到低盐发酵的蘑菇酱系列,20余种深加工产品覆盖餐桌全场景。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的“菌菜轮作”种植模型,生动诠释了食用菌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生态价值。
科学素质提升:激发全民科普热情
此外,北京市科协在活动中特设“2025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专属展位。通过科普知识展示、扫码答题互动等形式,将科学素质提升与趣味活动相结合。观众积极参与答题,现场氛围热烈,充分激发了全民参与科普、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这场农业科普展,让市民在丰收的喜悦中,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