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味道,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记忆的天空。而香椿,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它带着春天的气息,蕴含着家的温暖与智慧。
椿天任性,时令的馈赠
“椿天任性”,老家的人们这样形容香椿。每年春天,香椿仿佛在一夜之间蹿满枝头,那股霸道而野蛮的香气,好似将整片田野的生机都汇聚其中。然而,这任性的香气并非轻易可得。小时候,父亲总会在凌晨四点,顶着露水钻进山里,待他回来时,手中紧攥着带着泥土气息的香椿芽,胡茬上还挂着昨夜的霜。他小心翼翼地抖落香椿叶上的泥土,絮絮叨叨地说:“这东西,雨前摘,味儿才正!明年要是没有春天了,这香椿可就没了。”那时的我,只当他是话多,如今才明白,“明年没有春天”这句话里,藏着对生命流转的敬畏,对时令馈赠的珍惜。香椿,就得趁着这股“椿天”的劲儿赶紧吃,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驯服野性,家的智慧传承
香椿有着独特的“野”劲儿,需要好好驯服。外婆做香椿有一套独门绝技,她从不直接下锅,而是先把香椿芽放在滚水里“烫”一下。水温要恰到好处,烫久了,鲜劲儿就没了;烫不够,那股“野”味儿又会冲得人头疼。她一边烫,一边念叨:“这叫‘去毒’,也叫‘压味’,让它乖乖听话,才能端上桌。”后来我才懂得,这并非简单的“去毒”,而是民间对食材最朴素的尊重,是对“顺应天时”的最好诠释。
母亲则更加精细。她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东西图快图方便,忘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她做的香椿炒蛋堪称一绝,会把焯好水的香椿切成细末,打散鸡蛋液时,加入一点点盐和料酒,说是为了让鸡蛋液更蓬松,炒出来的蛋更嫩。她一边搅打,一边跟我分享做山药糕的经验,强调做事要像做山药糕一样细腻。母亲那双被油烟熏黄的手,在灶台边忙碌,每一个动作都带着近乎虔诚的仪式感。她用的那口掉瓷的搪瓷锅,用了快三十年,锅底的油渍都包浆了,可她就是爱用,因为她说这锅炖出来的肉才有老家的味道。
从父亲的凌晨采摘,到外婆的“去毒”压味,再到母亲的精细搅打,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代代人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司岁备物”,要根据时令来准备食物,香椿就是春天给我们递来的请柬,邀请我们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品味自然的馈赠。
拒绝预制,拥抱家的温暖
如今,走在街上,网红店撕开预制菜塑料膜发出的“嘶啦”声,在我听来格外刺耳。那是对食物的亵渎,是对生活的不尊重。我宁愿听外婆那30年如一日、带着太极劲儿、有温度的揉面声,也不想听到那种冰冷、批量生产的“嘶啦”声。预制菜带来的短暂刺激,远不如家常美食带来的长久滋养。
曾经,我在宿舍和朋友点了炸鸡,刚咬开脆皮时那“咔嚓”声,仿佛能把所有烦恼都炸碎。但这种短暂的刺激,怎能比得上早上那碗小米粥,配上一碟妈妈做的酱黄瓜,那种温润、滋养的味道呢?这两种声音,两种味道,代表着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短暂的刺激,一种是长久的安抚。
我曾被老板“PUA”得心情糟透,回到家,妈妈默默地煮了一碗酸笋鱼片。酸笋特有的味道带着攻击性,却又有着家常的温暖。我一口一口地吃着,那股酸劲儿仿佛把所有不开心都冲走了。那一刻,我明白了,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疗愈心灵的良药。
用心烹饪,品味生活真谛
做美食,关键在于用心。就像我做燕麦碗,用常见的食材摆成莫奈的色盘,成本不高,却充满生活的小确幸。我妈妈常说:“以前的人家,就是这么做的咯。”她说的“以前”,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懂得珍惜、节俭,能把普通食材做出动人的味道。我的湖北朋友小玲,每天只花10块钱,就能做出四道菜,如酸辣椒炒豆腐、猪脚炖白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是“食以俭为先”,是对资源的尊重。
研究《随园食单》时,我发现古人对食物的理解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吃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的文化与哲思。下次当你打开冰箱,听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嗡鸣声时,不妨停下来思考,你想吃的是短暂的刺激,还是长久的滋养;是冰冷的预制菜,还是带着温度的家常味。
生活,就在这些细微的味蕾触动里,变得更加丰盛。我妈妈最近在研究用香椿做的酱,还要抽三个人送,条件很简单,就凭你对美食的热爱,和愿意为家人做一顿饭的心。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食,传承家的智慧,品味春天的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