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红河县城中学旁的巷子里,雾气还未散尽,海燕早餐店的灯光已准时亮起。老板娘海燕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麻利地从大锅里捞起米线,热气瞬间模糊了她眼角的皱纹,也唤醒了整条街的烟火气。
“慢点吃,烫嘴!”她朝刚下早自习的学生们喊道,声音里带着熟悉的温柔。这场景,在五中门口已重复了近三十年,连校服都换了好几茬,唯独这碗米线的温度始终未变。
一、从失业到创业:一碗汤里的重生
十七岁那年,海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靠这一口锅养活一家人。彼时百货公司改制,刚上班一年的她突然丢了工作,整日愁眉苦脸。母亲是工农兵饭店的老厨师,看不过女儿消沉,撂下一句:“哭有啥用?跟我学手艺去!”
第二天拂晓,母女俩推着三轮车,在喷泉市场支起了简陋的摊子。头几个月格外艰难——有位大叔喝了一口汤,皱着眉直摇头:“丫头,你这汤比我的命还咸!”海燕攥着勺子,急得眼眶发红,生怕明天就无人问津。谁曾想,这份忐忑竟成了日后生意红火的伏笔。
从喷泉市场到小石桥,再到如今五中门口的黄金位置,海燕的早餐店一步步扎下根来。每天凌晨三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她已起身熬汤:筒子骨要敲开骨缝,整鸡需炖到脱骨,香气能飘半条街。邻居调侃:“你家这香味比闹钟还灵,害得我天天饿醒。”而学生们更是循着味儿,迷迷糊糊地来吃早饭,常有孩子连校服扣子都系错了。
二、招牌米线: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阿姨,多加点肉嘛!”穿着校服的男孩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海燕笑着舀了一勺:“中!看你瘦得跟豆芽似的。”这声带着方言味的“中”,成了她的招牌回应,逗得学生们直乐。有毕业十年的老顾客回忆,在外地打工时最想家的,就是这口带着乡音的关怀。
三线米线是店里的金字招牌——里脊肉嫩得能掐出水,炸得金黄酥脆;米线爽滑筋道,汤底清亮却鲜掉眉毛。有对夫妻每周雷打不动来吃,说是谈恋爱时的“约会圣地”,如今孩子都上初中了。老板娘打趣:“你俩这是要把我家米线吃成传家宝啊?”家长也常带着孩子来,念叨着:“你爸当年追我,就请我吃这个。”
三、烟火人间:从学生到上班族的温暖港湾
搬到五中旁后,海燕又添了快餐生意。医院的医生、幼儿园的老师,都成了常客。有回卫生局检查,领导尝了口菜直夸:“这肉量,比我们食堂实在多了!”如今一到饭点,店里热闹得像赶集,外卖单子多得能当扇子扇。
三十年里,物价涨了又涨,海燕的价钱却始终实在。老顾客劝她涨价,她摆摆手:“都是老街坊了,赚那么多干啥?”这淳朴的话语,如同她家的汤底——看似清淡,喝下去才懂其中的厚道。
去年店铺装修,老顾客们急得不行。有位外地工作的游子,发现店门紧闭后,竟特地赶回来张望。得知搬到两百米外的巷子,他一路寻来,见到熟悉的招牌时,差点蹦起来:“可算找着了!我还以为这辈子都吃不到这口了。”
四、坚守与传承:三十年的岁月沉香
如今,海燕的早餐店仍是校园里的“学生天堂”,午休时又变身上班族的“能量补给站”。有人问她何时退休,她总说:“做到退休就不干了。”可瞧她那精神头,怕是还能再干三十年。
毕业季,常有学生特意来拍照,想把这份味道刻进记忆。海燕笑着应:“记啥记?想吃随时回来,阿姨给你多加肉!”巷子深处的灯光,每日准时亮起;锅里的热气,依旧蒸腾不息。三十年的光阴,化在一碗碗米线里,喂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那些早自习的困倦、初恋的甜蜜、离乡的思念,都在这一方小店里,找到了最踏实的归宿。
这不仅仅是一家早餐店,更是一座城市的温暖注脚,记录着平凡人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