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觉身体沉重,仿佛被什么东西束缚着?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早上起床口苦舌干,脸上油光满面,裤腿也莫名紧了起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在作祟。
前几日,老邻居小李阿姨就跟我倒起了苦水。她说自己最近特别没劲儿,湿气重得连头发都油腻不堪,一到阴雨天,浑身更是难受得不行。其实,像小李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当下这个季节十分常见。夏秋交替,空气潮湿,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年轻人,都极易受到湿气的侵袭。
湿气这个“隐形杀手”,它不像发烧感冒那样来势汹汹,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会悄悄偷走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没了胃口,脸色变得蜡黄,肚子还会时不时地胀气。小李阿姨原本以为自己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就会出现这些状况,直到她看到《本草纲目》里提到“湿为阴邪,最易困脾”,才恍然大悟。
湿气就如同家里地板上的水渍,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变得脏兮兮的,还容易滋生各种问题。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被湿气“缠上”过。有位朋友在下雨天时,整个人都感觉沉甸甸的,连饭都吃不下,晚上睡觉还老是出虚汗。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体内的湿气在捣乱。
湿气重带来的危害可不容小觑。它不仅会让人没精神,还容易引发关节疼痛、舌苔厚腻、口中发黏等问题,甚至会让皮肤变得暗黄无光。湿气重的人,就像没充满电的电池,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那么,湿气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这与我们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体质密切相关。喜欢吃冷饮、油腻、甜食,经常熬夜、缺乏运动,都容易让湿气在体内“安家落户”。有位老爷子年轻时饮食不规律,三天两头吃夜宵、喝啤酒,年纪大了,湿气就找上门来。还有不少上班族,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水少,又不运动,湿气就像甩不掉的影子。
很多人觉得湿气重只是“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医学入门》里明确指出:“湿气久居,百病丛生。”湿气一旦在体内积攒下来,不仅会让人发胖、肚子胀,还可能影响肝脏、肾脏,甚至让血糖、血压出现异常。之前有位患者,一开始只是感觉没精神,后来检查出脂肪肝、血糖偏高,医生一排查,根源就是湿气太重。
既然湿气危害这么大,那该如何把它赶出体外,让身体恢复轻松呢?老中医早就为我们留下了一碗“去湿神汤”,只需喝上一周,湿气就能慢慢排光,人也会变得神清气爽。这碗汤的食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又安全。
这碗老中医珍藏的去湿汤,用到的都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祛湿健脾”好物,像薏米、茯苓、赤小豆、玉米须、陈皮、扁豆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既能健脾利湿,又能补气养胃。我们都知道“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康了,湿气自然就无处遁形。
有位朋友就是这碗汤的受益者。他工作繁忙,三餐不规律,还喜欢喝点小酒,结果体重飙升,肚子圆滚滚的,整个人看起来没精打采。后来他坚持喝这碗汤,一周之后,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肚子也没那么胀了,家里人都说他气色比以前好多了。这汤最大的优点就是温和不刺激,老人、孩子、上班族都适合。
下面给大家说说这汤的具体做法。准备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茯苓20克、扁豆20克、玉米须10克、陈皮一小块。将这些材料提前浸泡一小时,清洗干净后,和两升清水一起下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40分钟。煮好后滤渣取汤,每天喝一碗,坚持喝上一周,湿气就会逐渐排出。
如果怕味道淡,可以加几片山药或者莲子,既能养胃又能增添香气。要是平时不喜欢喝汤汤水水,汤的渣滓也别扔,拌点蜂蜜做成杂粮粥,早上当早餐,既饱腹又养脾胃。肠胃比较弱的朋友,喝汤前可以先喝一小口姜茶暖暖胃,这样吸收效果会更好。夏天怕上火的朋友,加几片薄荷叶,喝起来清凉又舒服。
不过,去湿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喝汤,我们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油炸、甜腻、生冷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温水。家里有空调的,别把温度调得太低,晚上睡觉穿件薄外套,防止湿气趁虚而入。喜欢运动的朋友,每天快走半小时,出出汗,湿气就会随着汗水排出体外。俗话说“动则生阳”,人一动起来,湿气就不容易滞留。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这碗去湿汤大多数人都能喝,但孕妇、肾功能不全、体质偏寒的朋友,最好先和家里长辈或者中医师沟通一下。喝汤期间如果感觉肚子胀、不舒服,要暂停饮用。还有些朋友觉得喝得越多越好,其实一天一碗就足够了,喝多了反而容易伤脾胃。
湿气这个小麻烦,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用对方法,它就无机可乘。老中医的这个古方,不用花大钱,也不用复杂的药材,每个人在家都能做。只要我们坚持喝,身体会慢慢变得轻松,气色也会越来越好。希望大家都能试试这碗汤,把湿气赶得远远的,让自己拥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好身体。如果你也有湿气重、没精神的困扰,不妨照着这个方法喝上一周,说不定会发现身体变得轻盈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