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谁不如靠自己”,这句朴实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中国女排。长久以来,中国女排似乎一直在等待命运的垂青,寄希望于明星球员的闪耀或是外援的助力,却恰恰忽略了自身强大的根本。事实证明,一支真正能征善战的队伍,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大胆用人的魄力。
世锦赛后,总结反思很有必要。队伍不仅没有珍惜比赛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未进行有效的调整。其实,一支优秀队伍的崛起,靠的是不断地探索和敢于突破常规的用人策略。赖亚文主任需要深刻反思,中国女排不能再因循守旧,一直沿用“管住自己”的老套路,这样只会让队伍陷入困境,难以打开新局面。唯有放开手脚、拓宽视野,才能找到真正能带领队伍走向辉煌的领军人物。
郎平,这位女排界的传奇人物,不可能永远在赛场上坐镇指挥。她的能力和心态或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外援也并非解决中国女排问题的万能钥匙,远水终究解不了近渴。回首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凭借的是自身硬碰硬的拼劲,这才是我们最应该依靠的力量。
赵勇主帅稳打稳扎,虽经验可能有限,但在临场应变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他或许可以边干边学,在带领队伍成长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而不是一开始就摆出“我懂”的姿态。队伍中的朱婷实力强劲,袁心玥在副攻线上表现坚韧,二传配置上刁琳宇和张籽萱形成双保险,能保障比赛的轮换和调度。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上场的队员状态不佳,缺乏激情,仿佛只是在场上“打酱油”,无法让主力得到充分休息。两三年过去了,这种浮夸的场面多次出现,先发后补的队员没有一个能真正挑起大梁。
中国女排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可能与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队员们自身的心态和认知。最怕的是那种沉迷于“谁最牛”的错误观念,导致迷失方向。此外,队伍需要一个稳定的“指挥链”,不妨给女排配备一位女政委,同时成立顾问团,为队伍出谋划策,避免队员们各自为战。给年轻队员安排男队陪练,提升实战能力也应提上日程。教练组也需要专业人员的补充,比如专业的跳发教练,能为朱婷等队员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女排实现“花式”提升。
朱婷回归队员兼教练的可能性存在,张晨、杨昊等队员即便离队,也不应让队伍丧失全部希望,姚迪、刁琳宇等也可以回归,以队员身份辅佐训练。但关键问题是,谁能带领中国女排重新崛起?找到一位能率领队伍登顶的教练,才是重中之重。原班人马显然难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回顾郎导在香港站世联赛采用的“轮换战术”,丁霞、姚迪轮番上阵,充分利用了手中的牌,没有一次浪费。但目前郎导年龄渐长,身体和精神都难以支撑她长期带领队伍前行。
比赛场上,队员们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今年是外教入驻的黄金时机,没有国际赛事的干扰,也没有东京奥运会的压力,排协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察队员,物色未来的带头人。排协高层不应再将宝全部押在“年轻队员”身上,要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避免给她们过大的压力。
中国女排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国家队这个平台不应成为少数人的“摇篮”,不能总是复刻过去的辉煌,而应让真正有水平的人脱颖而出。排协不能一直沿用老一套,局限于“老面孔”,否则只会让队伍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如果想让中国女排有所起色,就必须果断更换教练,摆脱那些看似专业却无实际作为的“名牌教练”。
中国女排的崛起,需要一位真正有能力的领头人。否则,奥运会的门票只能是空喊口号,难以成为现实。中国女排必须靠自己,不拘一格选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重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