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六首端午诗词:千年端午魂的诗意呈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带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承载着驱邪纳福的传统习俗,更寄托着人们对忠臣义士屈原的深切追思与敬仰。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笔触,在端午佳节留下了六首经典古诗词。透过这些诗词,我们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看到彼时的端午盛景,感受到苏轼笔下那份独特的端午情怀。

《浣溪沙·端午》:贬谪孤寂中的深情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已两年。端午佳节,他思念着侍妾朝云,挥笔写下了这首《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细致描绘出女子端午前夕的准备,微微汗水湿透碧色薄绸,透露出柔美之态,而“浴芳兰”的习俗更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生动刻画了女子在端午的妆扮,充满了生活气息。最后“佳人相见一千年”,在贬谪的孤寂中,将对朝云的深情融入节日氛围,尽显苏轼豁达又深情的一面。

《六幺令·天中节》:咏今叹古间的情感交融

这首词开篇“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点明了时间和节日氛围。上片描绘了端午当日的热闹场景,“虎符缠臂、艾蒲悬门、纸鸢飞舞、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生动展现了节日的欢快。下片则转入怀古,“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苏轼借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将当下民俗与对历史的思考相结合,艺术特色鲜明,令人赞叹。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闲适景致与政绩赞赏的融合

此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是写给好友黄州太守徐君猷的。“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出端午时节的江南美景,清新宜人。“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点明了端午的习俗,营造出闲适的氛围。下阕“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写出了节日的欢乐。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则突出了徐君猷治理下的政通人和,尾句劝友人尽情宴游,体现了苏轼的豁达。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纪游中的自然之美与心境

元丰二年端午,苏轼初至湖州,与友人同游诸寺,写下了这首纪游诗。“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开篇直叙乘轿游玩的随性。“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展现了寺中游览的乐趣。“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描绘出江南五月雨景的独特韵味。登塔后,“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写景壮阔,气魄非凡。最后写与道人夜禅,全诗视角多变,错落有致。

《南歌子·游赏》:欢快节日与对生活的热爱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州,端午节与友人游览十三楼,写下了这首词。“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巧妙地将山、波与人的情感相融合,灵动而美妙。“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凸显了杭州端午的热闹非凡。下阕“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点明了端午的食俗,“谁家水调唱歌头”歌声萦绕,让人沉醉。全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也展现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晚年豁达与端午雅趣

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四日,苏轼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为侍妾朝云而作。“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自比,尽显超脱尘世之感。下阕刻画朝云的美好形象,“好事心肠,著人情态”,并期待在端午“纫兰为佩”,既有高洁志趣,又饱含深情。“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尽显两人亲密情意,将端午的雅趣与二人之间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的这六首端午诗词,或表达深情,或咏叹历史,或描绘纪游,或展现节日欢快,或倾诉对友人的情感。每首诗词都独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苏轼笔下丰富多彩的端午世界,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端午魅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