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岳阳市岳阳县黄秀村,有一座农耕文化园正悄然掀起一场“文化复兴”革命,它将农业、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目光,也引发了诸多关于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思考。
创新模式:农业文旅的深度融合
黄秀农耕文化园创新性地整合了农业、文化、旅游三种资源,打造出一个集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大农场”。这里既有传统的稻田,又有现代化的生态种养区,还有丰富多样的劳动体验课程。从探索泥土奥秘到体验收割喜悦,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
在插秧体验区,城市里的孩子们初次赤脚走进泥田,从最初的畏缩到逐渐在泥土触感中放松下来,感受着土地的温度。这种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更让下一代城市居民在汗水中体会到对土地的敬畏。园区还融入了旅游业的热门玩法,如亲手收割稻谷、晒谷、制作石磨豆腐等,让游客乐在其中。有游客调侃交一张门票就像签了“乡村劳动合同”,这种沉浸式体验迅速在网上社交平台走红,吸引了众多家庭前来体验。
争议之声:商业与文化的碰撞
然而,黄秀农耕文化园的成功也伴随着诸多争议。一方认为它只是商机驱动的“乡下游乐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另一方则称赞它弘扬了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范例。类似的农耕文化园模式在全国层出不穷,有人视其为乡村振兴的“良药”,也有人觉得是炒作式的经济实验。
从实际运营来看,园区虽带动了乡村经济,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部分村民反映园区设施维护成本高,部分运营收入未直接惠及底层乡村百姓,让人质疑其是否真正践行了“乡村振兴”的初心。而且,随着农耕文化被过度包装,一些活动过于娱乐化,游客难以感受到浓郁的农耕文化味儿。同时,过度开发还带来了生态压力,附近水田出现污染迹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保护与消耗的思考。
反转与突破:文化传承的深化
面对质疑,黄秀农耕文化园在2018年迎来转机。一群北京大学的农业研究团队带来了一份关于“农耕文化重塑”的战略报告,指出园区模式不仅是经济助推器,更是文化“输血站”和情感连接纽带。此后,园区深挖细化文本,用情怀为乡村振兴增色。
在黄秀文化节期间,推出“新农事·老技术”实景体验项目,教游客学用过去的农具,让游客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游客反馈在这里能体会到心手和种子同频的奇妙体验。园区还与本地学校合作,开设“农耕课堂”,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新乡村学堂”。这些努力逐渐改变了舆论风向,正面评价增多,但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平衡难题仍未完全解决。
新的挑战:共富与特色的困境
随着农耕文化园热度攀升,新的矛盾浮现。对于黄秀村部分农户而言,他们大多与园区没有直接经济联系,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未完全打开,农耕文化园的成功对他们来说仿佛是“圈地发展”的短视行为,如何实现乡村经济真正“共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黄秀农耕文化园模式受到全国追捧,类似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出现直接复制运营理念的情况。“复制风潮”不仅带来竞争压力,还让“特色”和“稀缺性”逐渐消散。当所有特色农耕园变得千篇一律,还能否唤起游客的情感共鸣,成为黄秀文化园未来面临的长期挑战。
黄秀农耕文化园通过劳动体验和文化传承实现了短期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商业化的副作用。我们需要在农耕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乡村共富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让农耕文化成为流水化的“乡村秀场”,守护好滋养文化的土壤,让农耕文化在体验中真正传承下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鲜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