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干背后的真相:香浓背后需警惕

那袋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牛肉干,静静地摆在茶几上。老李又像往常一样,掏出一块放入口中,满足地眯起了眼睛。这已经是他本周第三次购买这家店的牛肉干了,虽说价格不算便宜,但那独特的嚼劲和浓郁的肉香,让他深深着迷,欲罢不能。

直到有一天,老李的老伙计王师傅来家里串门。王师傅在食品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经验丰富。他随手拿起一块号称“草原风味”的牛肉干,仔细端详了一番后,突然咧嘴一笑,对老李说:“老李啊,你还真舍得花钱买这东西?”老李嘴里正嚼着牛肉干,听闻此言,那股满足感瞬间消失,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王师傅慢悠悠地从兜里掏出老花镜,指着包装袋上那一排小字说道:“你看这配料表,鸡肉、猪肉、大豆蛋白排在前三位,牛肉在哪呢?藏到最后头去了!”老李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吃的是纯正牛肉干,没想到里面大有文章。

这事儿还得从牛肉干的制作工艺说起。真正的传统牛肉干,要选用优质的后腿肉,仔细剔除筋膜后切成条状,再用秘制调料腌制晾晒,这样制作出来的牛肉干口感醇厚,肉香十足。然而,现在市面上那些十几块钱一大包的“牛肉干”,很多都是以鸡肉或者鸭肉做基底,加入大量牛肉香精、色素和卡拉胶调制而成。王师傅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变戏法,明明是一只兔子,却硬生生被打扮成了老虎的样子。”

业内有个公开的秘密,一斤纯牛肉的成本就要三十多块,经过加工做成牛肉干后,最多只能出三两成品。那些卖二十块一斤还包邮的“牛肉干”,如果不是老板在做慈善,那很可能根本就没用真牛肉。去年,市场监管部门在江苏查获了一个作坊,这家作坊号称生产“内蒙古特产牛肉干”,可当执法人员查看原料库时,发现里面堆的都是冷冻鸡胸肉和食品添加剂。

老张去年去内蒙旅游时,见识过真正的牧民家自制牛肉干。牧民们用的是现宰的草原黄牛,肉条就晾在蒙古包外头,依靠自然风干。老张回忆说:“那味道,真的跟市售的完全不一样。吃一口就能分出真假。现在超市里卖的那些牛肉干,虽然香,但吃完总觉得喉咙发腻,就像是吞了一嘴的化学调料。”说着,老张从冰箱里掏出自家晒的牛肉干分给大家尝,那粗犷的纤维和淡淡的盐味,和市售的牛肉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该如何辨别真假牛肉干呢?干了二十年质检工作的刘大姐支了几招。首先,真牛肉干的纤维比较粗糙,撕开后能看到丝丝分明的肉质纹理;而假货往往过于细腻,就像被碾碎重组过似的。其次,闻味道,真牛肉干的香气比较自然,假货的香精味儿很冲鼻子,吃完后香精味还粘在手指上洗不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价格,四十块钱以下的“牛肉干”基本可以不用考虑了。

有个经典的行业笑话,某牛肉干厂的老板教育新来的业务员:“咱们这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是味道,是能让消费者坚信自己吃的就是牛肉!”这话听起来可乐,可细想却让人笑不出来。消费者协会去年收到的投诉里,关于肉制品掺假的案例占了将近两成,有些“牛肉干”检测出来的牛肉含量还不如火腿肠。

王师傅还说起他以前参观过的一家食品厂,车间里摆着几台巨大的搅拌机,工人们把冻得硬邦邦的鸡肉块倒进去,加入各种粉末和液体,出来的肉泥经过压制、切割,最后就变成了“正宗牛肉干”。王师傅感慨道:“现在的食品科技啊,能把冬瓜做成红烧肉的味道,鸡肉变牛肉还算个事儿?”这话说得一屋子人都乐了,可笑着笑着又觉得嘴里发苦。

老李那袋还没吃完的“牛肉干”现在被搁在冰箱角落里,每次开冰箱看到它,老李心里都会犯嘀咕。倒是王师傅带来的自制肉干很快被大家消灭干净,虽然嚼着费劲,但那份实实在在的肉香让人安心。

这事儿让老李想起了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自己晒腊肉、做香肠,那时候谁要是往肉里掺假,能被街坊邻居念叨一整年。眼下又快到年货采购季了,超市里的“牛肉干”又开始搞促销活动。路过货架时,老李忍不住多看两眼包装袋上的配料表,然后摇摇头走开了。他算是明白了,这年头,花钱买的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吃到嘴里的也不一定是看到的。倒不如自己买块好牛肉,回家慢慢腌制晾晒,虽然费时费力,但至少能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吃肉问题,如今却成了一场考验消费者智慧的“智力测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