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襄阳宜城市的莺河岸边漫步,入目皆是碧波荡漾的水面与郁郁葱葱的绿植。“以前这莺河又黑又臭,大伙儿都远远躲着。现在治理好了,生活环境大变样。”莺河村村民杨晶满是感慨,“如今出门就是美景,晚饭后常来这儿散散步,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湖北,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水域资源丰富,总水域面积达2706平方公里,拥有1232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以及755个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湖泊。这些丰富的水资源是湖北发展的重要基石,但也为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近些年来,湖北紧紧抓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关键契机,积极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统筹开展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以及水生态修复工作,让“千湖之省”重新展现出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湖北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转变。2024年,全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相较于“十三五”末提升了5.4个百分点。长江湖北段、汉江、清江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河湖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河湖的华丽蜕变得益于科学、系统且创新的治理模式。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河湖长 + 警长 + 检察长”协作联动机制,以铁腕手段治理河湖,严厉打击各类涉河湖违法犯罪行为。2024年,全省协调解决了1650个河湖问题;在50个重点河湖排查出18795个排污口,完成整治16115个,整治率达到85.9%;立案侦办涉河湖违法犯罪案件576起;办理涉水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032件。“三长”联合巡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以及联合督办已成为工作常态,形成了强大的河湖保护合力。
湖北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协同治理。积极规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围绕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的格局,规划了15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万亿元。
民间力量的深度参与,推动着河湖治理模式从“政府包办”向“社会共创”转变,让“要我护水”变成“我要护水”,实现了河湖长治久清的目标。湖北省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华平介绍,目前湖北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河湖长互补的“双河长制”。在武汉,有1345名民间河湖长、59支志愿团队以及6000余名志愿者,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小微水体周边;荆州配备了572名长江岸线管理员,负责巡护长江干流。
河湖治理的核心在于保障水安全、营造宜居的水环境、维护健康的水生态,实现功能的永续利用,让人水和谐共生,让自然之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幸福河湖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湖北制定了幸福河湖评价指南,完成了1167个河湖的健康评价,建立了“一河(湖)一档”“一河(湖)一策”的治理体系。
2023年,湖北首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落户莺河。宜城市水利局局长屈广俊介绍,该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了14.8公里的生态护岸,全面修复了莺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如今,岸带植被覆盖度达到94.5%,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3.76%,生态质量显著提高。
此外,湖北还积极探索将“生态好水”转化为“经济活水”。黄冈市团风县把牛车河幸福河湖建设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持续加强水库整治和水生态保护,因地制宜打造了百果农耕、百花风情、百草观光等特色板块,围绕“山水田园境、秀美牛车河”的主题,发展乡村民宿、露营、研学等新业态,有效衔接了流域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发展。
团风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樊保东信心满满地表示:“好生态让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了旅游热点,吸引了大量游客。近三年游客量增加了5万人次,增收1500万元。预计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带动500多人就业,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如今,湖北的江河湖泊正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绿水青山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一幅幅幸福的画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